在永城,提起曹仲田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说起他的书法作品,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谈及他的艺术人生,我们不禁为之赞叹。
退休后的十几年来,曹仲田的书法艺术有了长足进步,书法创作硕果累累:他的书法作品在国家级报刊发表,《人民政协报》华夏副刊刊有他的题词和贺联;开封市翰园碑林有他的作品碑刻;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他捐赠了数幅书法作品,并通过当地有关部门和香港慈善机构拍卖救助灾民……凡此种种,无形中使曹仲田这个名字和他的书法作品走进了大众视野,走进了群众心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曹仲田的书法艺术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是因为他的刻苦和勤奋。
早在学生时代,曹仲田便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不过那时他只是出于能写一手好字的目的,对所谓的书法艺术全无概念。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简单的追求,他对练字着了迷。那时候的生活贫苦,经济困难,他连最起码的学杂费都交不起,更别说拿出闲钱去买笔墨纸砚了。为了练字,曹仲田只好到处捡别人用过的作业本练字,更多的时候是在地上或墙上随手就划。
功夫不负有心人。勤奋加上悟性,曹仲田的字练得有模有样。大家都说,曹仲田的字就是比别人写得好看。这事儿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乡亲们都知道了。那时的农村,识字的不多,能写一手好字的更是凤毛麟角。于是,谁家写个对联、描个喜帖、写封家书等,都喜欢找曹仲田代笔,曹仲田也总是乐于接受,愉快地为乡邻们提供无偿服务。然而,由于家庭的贫困和其他原因,曹仲田过早地退学,走上了工作岗位。
曹仲田说,真正把写字当作一种艺术追求,是在他参加工作以后。1988年,他参加了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书法函授 班,经过学习和培训,他对书法的认识更深刻,真正开始了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和追求。
学习中,曹仲田悟出了一个道理:要想在书法艺术上有一定的造诣,一定要走入前人的经典作品中,下大功夫研究和临习。几十年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坚持日日临帖,乐而忘疲。他临习了《乙瑛》《史晨》《张迁》《曹全》《石门颂》等大量碑帖,博学精取。他既向纵深处学习传统,又向今人探求时代精神。
曹仲田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没有去模仿那些流行书体的形貌。他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简直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吃饭时拿筷子在地上比划,睡觉时用手在肚皮上比划,时刻琢磨名家书法的气势和架构等。他尤其对清代人陈曼生的隶书情有独钟,研习至勤,颇得要道。现在,曹仲田的隶书作品以风姿翩翩、古朴端庄、独具神采著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曹仲田在书法艺术上迈上了成功之路:他的书法作品不断地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各种书法大赛中获奖,名气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找他题词写字的络绎不绝。
对此,曹仲田从来不摆名人架子。了解他的人都说,曹仲田在书法艺术上的名气大了,但他豁达开朗的性格、谦虚坦诚的品质、朴实无华的作风始终没有变。每年临近春节时,他都组织带领全市书法家到市人民广场义写春联,一写就是一天。这对年逾古稀的曹仲田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他年年坚持,从不言累。
曹仲田常说,文化艺术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否则字写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在书法方面我有一技之长,这正好是拿来为人民服务的资本,但绝不能作为炫耀自己的资本,更不能作为抬高身价的砝码去吓唬人。”曹仲田说。2014年,他被中原书风联盟评为“德艺双馨”的书法艺术家。
曹仲田在兼任永城市书协主席和书协顾问的十几年间,以卓越的组织能力和社交才干,发扬无私奉献精神,经常组织开展书展和书法活动,积极培养书法人才。在他的带领下,我市书协多次开展书法联展活动等,为提高永城的知名度、活跃永城的书法艺术氛围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永城市书法界,大家都一致认为,永城市被评为“中国书法之乡”,曹仲田功不可没。
毫无疑问,曹仲田的书法艺术取得了成功。当笔者问他今后有什么打算时,他非常谦虚地说:“艺无止境,学无止境。自己的书法艺术和诸多名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今后的路还很长,我还要继续努力,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我要让书法艺术这朵奇葩在永城大地上更加鲜艳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