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下午,人民日报广东站、新华社广东分社、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以及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等中央省市媒体采访团到常平开展“土地日”专题采访,通过深入常平科技园参观采访,详细了解我镇“三旧”改造情况,探索“三旧”改造的成功经验。
本次“土地日”专题采访,采访团在东莞选取了四个点,常平科技园是其中一站。据了解,常平科技园由5万多平方米的红木家具旧厂房、旧宿舍改造而成,通过政企紧密联合、搭建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融资服务平台等一系列手段,园区重点引进电子信息、光电新技术、现代物流技术、新能源材料等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了一条壮大科技创新企业的完整“孵化链”。目前,园区已累计孵化企业120多家,年税收达5000万元,成为全市目前唯一一个由村镇创办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在常平科技园,采访团一行对园区进行了简单参观,并对园区运营管理方东科集团总经理张玉就常平科技园的改造情况、改造后产值、运营模式、辅导体系、成功经验、未来发展等进行专访。“常平科技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面对新华社广东分社记者的提问,张玉笑着说:“我们是园丁,希望在经过培育和辅导后,看到所服务、所孵化的企业能有所成长。”张玉表示,常平科技园之所以能有现在的成绩,与当地政府和产业基础有关,常平镇每年拿出5000万元用作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对科技创新类企业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人民日报广东分社记者表示,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各地转型升级的任务非常重。东莞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也面临转型升级的一个关键时期,但目前土地资源非常紧张,如果通过“三旧”改造的方式把存量土地利用起来,对用地指标的拓展、对转型升级空间的释放是一个很大的支持。“改造成常平科技园后,这里从过去年税收只有100多万的红木家具厂房变成年税收达5000万,这个数字的增长是很激动人心的。可以说,常平科技园为“三旧”改造和未来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探索了一条很好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