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形式来说,秦国一般贵族为一条墓道的甲字型墓,而秦国国君墓有的为两条墓道的中字形,有的为四条墓道的亚字型。那么,秦始皇陵究竟沿用了亚字型基,还是创造了新的形制呢?秦始皇陵地宫规模有多大?深度如何?
秦陵密室三维图
公牛报告[ox.icxo.com]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秦)始皇初继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班固在《汉书》中也有相似的记载。秦始皇从刚继位就开始修建陵墓,时间长达近40年,参加修墓的人数达70万。
始皇陵地宫仍为传统的土坑结构,墓坑上堆有高大的封土堆。墓室西边发现有一条“长达30米的墓道,墓道东端还有相连接的两个耳室,面积均在300平方米左右”。北墓道旁边也发现有两个耳室,面积近2000平方米。墓室东边发现一条斜坡主墓道,同时两边各有两条通道,可见东边通往地宫的通道多达5条,专家推断为“说明东边是主要墓道”。而陵墓的南墓道是否也与北墓道一样需进一步钻探确认。由此可见,始皇陵墓属于规格最高的有四条墓道的亚字型墓,在先秦时期属天子专用。墓坑有多深呢?按照司马迁的记载是“穿三泉”,说明地宫具有一定的深度。《汉旧仪》则说地宫“已深已极”,而且坚固程度达到“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天状”。这是陵园工程主持者李斯向秦始皇汇报的一段话,当不会有多少水分。根据考古钻探的结果,在距地表14~17米、24~25米、28~29米的深度分别发现三层淤砂水层,应即所谓的“三泉”。在地宫周围发现有疏水渠,根据地宫修建的进度,在渠内逐步夯填青膏泥阻水,上层则夯筑填土。如南侧阻水渠长354米,上口宽84米,底宽9.4米,深39.4米。渠内下层为17米厚的青膏泥,上层为21米厚的夯土。由此可以看出,墓坑最深处达到近40米。
公牛报告[ox.icxo.com]秦陵地宫究竟有没有水银?这桩历史悬案引起当代地质科学工作者的极大兴趣,中国科学院地质学部谢学锦先生建议对始皇陵封土中的汞含量进行测定。根据谢先生的建议,地质专家常勇、李同两先生着手实施这一测试计划。测试显示,陵上封土土壤样品中不仅含汞量高,而且基本分布在封土中央12000平方米的范围内,相反鱼池村土壤样品中含汞量却微乎其微。这就说明来自鱼池村的陵墓封土原来汞含量较小,而后来封土中“连续汞”的高含量可能是陵墓内水银挥发的结果。专家由此得出初步结论,“证明了《史记》中关于始皇陵中有大量埋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据最新科学测定,封土堆和地宫中水银分布亦有规律,且耐人寻味:北、东最高,南、西次之。这也符合秦始皇墓室内以水银模拟天下江河的记载和传说。科学试验初步揭开了地宫水银河之谜。
公牛报告[ox.icxo.com]“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设计意图是模拟宇宙,地宫上有天文星象图,下有水银江河流。那么,水银河又代表着什么呢?有的专家认为:“秦始皇陵中置水银除模拟百川、江河、大海之外,防止人盗墓应是其重要的原因。”《水经注》作者郦道元早就指出:“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水银为四海、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其实,司马迁原意的表达也是很清楚的,就是说奔流不息的水银河是象征着人间的山川河流。这座神奇的地宫中上有代表天体的景象图,下有代表“地理”的水银河,其间还有代表人间的宫馆台观及按次仅排列的百官,这样看来它不正是由天、地、人间构成的一幅地下宇宙图吗?所以,地宫模拟宇宙才是秦陵地宫的设计思想。秦始皇虽死犹生,其灵魂仍然是这座神秘的地下宇宙中的最高主宰者,这应该是秦始皇陵的一个独创。
同时,棺椁制度是先秦丧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贵族阶层的地位和身份等级。秦始皇自喻功过三是五帝,生前大兴土木、广修宫殿,死后盛葬空前。据司马迁的记载:始皇陵“下铜而致椁”。郦道元因为误解,以为秦始皇使用的是铜椁;甚至诗人李白也以为:“金椁葬寒灰”。既然其不是指铜椁,那么“下铜”又如何理解呢?随着近年来新的考古发现,“下铜”这个历史之谜终于揭开了。1985年发掘的凤翔一号秦公大墓,考古工作者在椁木的接茬处发现有以锡为主的合金浇铸的迹象。从事发掘和研究的考古专家十分敏锐地将这一考古迹象与秦始皇陵“下铜而致椁”的记载联系起来。《试论秦国陵寝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一文中考证认为“《秦始皇本纪》‘xing下铜而致椁’一句,《集解》引徐广曰‘一作锢,锢,铸塞’,雍城陵区一号大墓的椁本多将木节处挖空,然后浇铸一种以锡为主要成分的合金,这样做的目的可能是为了防止木节处过早腐朽。由此来推测,始皇陵所谓下铜而致椁可能与这种做法类似。秦始皇的大型木椁很可能是用数百根方形柏木垒成的“黄肠题凑”。这是秦代天子棺椁的专利。所谓“黄肠题凑”,按颜师古的解释,“以柏木黄心,致梁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黄肠题凑”的早期形制在凤翔一号秦公大墓中找到了例证。它是“用22×23厘米见方的柏木或松木垒砌而成,下铺三层,上盖三层,两壁带有伸出的桦头构成的方形框式规范”。秦始皇的“黄肠题凑”无疑也是继承了这一形式。其所用木头当为清一色的柏木。所不同的是秦始皇大型木椁更精美,更豪华,在方木的接茬处用铜液浇铸,使木椁更牢固,正所谓“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说明木椁表面曾使用生漆处理,光亮如新。同时木椁外面又以各种珠玉、翡翠加以装饰,“披以珠玉,饰以翡翠”。这无数颗珠宝翡翠把偌大个木椁点缀得五光十色,金光灿灿。
公牛报告[ox.icxo.com]1 v当然,也有人认为秦始皇陵用的是石椁,并以遥感探测的结果为证。但墓道和墓室顶部发现有青石质结构并不一定就是椁室,而更有可能的是防盗的块石和石板,这在汉代墓葬中屡见不鲜。
至于所谓“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因直到现在,全国各地发现的历朝墓葬中从未发现带“暗器”者,仅是一种传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