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管理服务委员会主办 纠错热线投稿热线
您是第 8388607 位访问者    投诉
您现在的位置:专家学者网 >> 军事 >> 正文阅读

中国赴叙利亚军事观察员:我从硝烟中归来

来源: 新华网  2012-08-11 16:59:47

    新华网北京8月10日电题:中国赴叙利亚军事观察员:我从硝烟中归来

    新华社记者赵薇

    尽管已经离开战火纷飞的叙利亚十日有余,车立杰耳边还是常常响起警报声、爆炸声,如同他在叙利亚度过的那些日日夜夜一样。

    由于联合国缩编联叙团军事观察员而于7月25日返回祖国的军事观察员,除车立杰外,还有谢辉、张甫、张明。张甫对叙利亚的爆炸声同样记忆犹新:距离太近了,最初大家还睡在床上,听见爆炸声翻滚下床。后来索性穿上防弹衣,直接睡在两个床之间的缝隙里。

    回国后的几个人,面对平静安宁的街面甚至有些不适应。在叙利亚,车立杰习惯了走在街上目光瞟向高层,警惕有人从窗口打冷枪;有车从身边路过,他总是万分小心细致观察,唯恐里面有人拿枪扫射;就算是回到办公室门口,也要看一看有没有什么异常的物品放在外面,“很有可能是炸弹,”车立杰说,“按照联合国的规定,军事观察员不携带武器。我们身处没有部署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冲突区,恐怖袭击随时随处都可能发生。”

    军事观察员的办公区是一座开阔的建筑,执行任务的两个多月里,“炸楼”的恐怖威胁就发生过两次。第二次情况严重,政府军赶来排爆,工作人员甚至无法进入办公区。在谢辉看来,来到叙利亚的第一个月特别难熬:外面交火特别激烈时,有时要在卫生间里躲上两个多小时才能出来。

    尽管战火纷飞,来自中国的和平使者还是很快适应了这里的工作和生活。“虽然面临诸多风险,但我们是军人,这也是国际社会能为叙利亚人民做的为数不多的贡献之一。”张明说,被选派到叙利亚时情况很是紧急,但是没有人退缩、推脱,“这是军人的使命和责任。”

    凭借优秀的军人素质、勤恳的工作作风,中国的军事观察员赢得了来自各国的观察员的认可和尊重。在同事们的眼中,中国军人不仅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以及英语表达能力,还非常能吃苦,经常加班、连续作战。联合国叙利亚监督团团长穆德将军几次专门看望中国军事观察员,并合影留念,联合国和阿盟特使安南也曾亲切会见中国军事观察员。这一切,都是对中国军人的认可。

    “我们必须努力工作,为中国军人赢得尊重。”张甫说,先遣队刚到叙利亚的时候,工作任务特别繁重,每天要从早上六点多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多,甚至连饭都吃不上。从国内带来的萨其马派上了用场,饿了就啃一块充饥。一个月下来,张甫瘦了十几斤。

    处境的危险、生活上的艰苦,他们从不对家里说起。来到叙利亚的这段时间内,大家基本上都是通过发短信报平安与家人联系。车立杰的妻子没有一晚上睡眠超过5个小时,张明的父亲一看到电视上叙利亚局势紧张,立刻就要拨通儿子的电话。上有老、下有小的几个军事观察员,每当见到小孩子就觉得特别温暖亲切。

    在叙利亚,张甫曾在路上遇到一个八九岁的男孩,一看到中国军人,男孩儿主动上来聊天,讲中国的历史、讲长城,非常活泼可爱。“战乱中长大的孩子,常常会失去受教育的机会,这是我最忧心的。”张甫说。

    谢辉曾被这样一幕深深打动:街边的一个凹下去的房间外摆着一张小桌子,年轻的母亲辅导着两个孩子的功课——硝烟弥漫的街头,这平静的场景美好得像一幅油画。几个月的接触中,谢辉觉得叙利亚人民非常友善、谦和有礼,素质也很高,“他们应该过上更好的生活。”

    每一位中国军事观察员都盼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工作,为叙利亚人民带来更多和平的希望。车立杰说,联合国的维和宗旨之一,是“存在就是价值”,军事观察员的存在也是如此,“这表明我们没有放弃这些战乱中的国家,也是国际社会力量的体现。”

    尽管已经回国,他们的心依旧牵挂着战火中的叙利亚人民、牵挂着依旧驻守在叙利亚的战友们。

    “经历了战火的洗礼,我们更加懂得和平的宝贵。”车立杰说,“希望叙利亚人民不再遭受战乱,能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生活。”

  资格查询
  领导关怀
  • 习近平接见本会顾问庄炎林
  • 副会长张上塘一行拜访老领导
  • 名誉会长周铁农接见委员会领导班子
  栏目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