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多年前,陈景润17岁考入厦门大学数学系。当时教他们的李文清老师是国内著名教授,对同学们说:《数论》中有三大难题——哥德巴赫猜想、费马大定理和孪生素数猜想。同学们,你们谁能证明其中一道难题就是对世界了不起的贡献!李文清教授之言是夸大其词吗?
二十多年后的事实证明,李文清教授之言并非夸大其词。陈景润于1973年证明了“1+2”,就享誉世界,中国人为之骄傲。因此,1978年陈景润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数学家,中科院院士。
但是,从“1+2”(陈氏定理)到“1+1”(哥德巴赫猜想),看似之差“一步之遥”,其实并非易事。陈景润又积二十多年的苦思冥索,但最终也未能证明出“1+1”。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华罗庚教授说过:“神奇化易是坦道,易化神奇不足提”(书中)。王元教授说过:“数学之美在于简单”(媒体上)。那么,中外一流数学家们就未曾用过“神奇化易的简单方法”去证明“1+1”吗?想必一定用过,只是未能成功而已。因此也就有人在媒体上说“除非世界一流数学家,否则无法求证”的断言。但是读者要问:世界一流数学家,相继二、三百年殚精竭虑地求证为什么至今却无一人证明出“1+1”呢?
1992年《黑龙江日报》报道了一个小消息《15岁少女证明了两道数学难题》,中文说:“是多年悬而未决的两道大难题”,即数学家多年都未能证明的两道大难题(海泼伦猜想、厄迪希猜想),却被我国的一个初中生证明了。这个事实再次证明:专家不能的事,其他人未必不能。然而,1988年《科技日报》却发了一篇该报记者写的文章《数学家尚且无奈 业余者岂能称雄》,岂不怪哉、哀哉!
由此,读者不能不联想到:《数论》中的三大难题,如果不是被世界一流数学家证明,而是被中国的业余者证明,数学家当做何态?媒体当做何说?科技管理机关当做何为?我国一位伟人曾经说过:“只有尊重事实,才能尊重真理”。李文清教授如果还健在,他对此会感发出什么警世恒言呢?
谷立煌 2009年4月12日
注解:
1.《哥德巴赫猜想不能用初等方法证明吗?》1984年摘要发表在《自学》杂志(第二期),引起热议,也受到有关专家的关注,批评该杂志“犯了方向路线错误”。
2.对《费马大定理初证》的简化(之一、之二),1995年发表在《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第二期)。
3.《对“比尔猜想”的一个绝妙证明》1998年发表在《科技经济导报》。另有五常师范两位数学教师署名。
4.《孪生素数有无穷多个的证明》,2007年证明,尚未公开发表。
5.关于对《费马大定理初证》的简化(之一、这二),1996年省成果处给谷立煌的回信中说:根据国家科委1995年制定的《科技成果鉴定办法》中第七条规定:对基础理论成果不再组织鉴定。并说:“你的论文能在刊物上发表本身就证明已经被社会承认。如有什么疑问可来信来人。当时五常市科委负责人电话询问了省成果处处长,回答有4点:1、承认是成果;2、问有无经济效益;3、等待被专家发现;4、将来省里给他最高奖。
但是2005年3月,省成果处竟然违背《规定》,说是在国内请了几位数学专家对《费马大定理初证》的简化进行鉴定。谷立煌要求把专家的鉴定意见(其中第一点意见,小学四年级学生都能看出是专家自相矛盾!)公开出去。省成果处处长对五常市科信局局长说:他自己可以找媒体公开。省成果处处长又说:“不是鉴定,只是找人看看。”
6. 2005年12月6日国家科技部基础司通知省科技厅上报自然科学奖。
7. 2006年4月26日,中国数学会秘书李冬说:“中国数学会领导的意见是让白峰杉(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数学会下设的传播工作委员会主任)进行传播。”
8.《哈尔滨日报》为此派记者来当地采访。去年1月31日,第4版主编在电话中说:“他写了六千多字,发出去就不得了啦!”。可是2月27日见报的却是一篇一千多字避实就虚,胡编乱造的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