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由中国新闻社发起,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杭州市江干区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新媒体峰会在江干区举行。中国传媒业、互联网界高层人士以及投资界资深人士会聚钱塘江畔,实地感受杭州新中心——江干创新发展的新成就,探寻4G时代中国新媒体发展趋向,探讨中国传媒转型的挑战与机遇,分享新媒体产业化之经验。
本次峰会主题为:新媒体产业化之路。上午为新媒体运营论坛、创投与创业创新论坛,下午大会分主题发言:“网络媒体的未来”“媒体转型与突破”“创投与创新”三个单元。峰会开展了三大对话: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对话,传媒业与互联网业的对话,新媒体与产业资本的对话,通过对话交流推进传媒业的转型升级。
“内容制造者参与‘纸媒死不死’的讨论都没意义,这样的讨论应该发生在造纸厂和印刷厂主导的论坛上。内容生产者干吗干涉别人的事?互联网是多好的机遇,他让内容生产者有了更廉价的传播介质,又有办法看到用户在哪,能把用户数据化。多好的时代啊。”
这是《壹读iRead》出品人兼主编林楚方在参与中国新媒体峰会时,现场发在自己微博上的一段话。专注内容生产,成为与会媒体人的共识。
知名出版人吴晓波认为,好的内容,无论是纸质、电子、PC端,都能够活得很好。“互联网并没有改变人的身高,它改变的只是信息的方式。”另一位出版界大佬路金波表示,大部分的好产品都是一个团队做出来的。
从投资者的角度看,经纬创投的合伙人曹国雄有另一番看法。他认为作为内容的供应商,从交互的角度来说,大家感兴趣的是什么就提供什么,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边界在模糊。有生命力的东西会产生在社交平台,以后的阅读出版会和社交结合在一起。
至于传统媒体的转型,60岁开始创业的杨锦麟开场便自嘲“我是腾讯的小三”。他直言选择腾讯合作自媒体是看中其平台的传播力,“再搞一个东西很难,我必须傍大款”。
互联网实验室CEO方兴东评价杨锦麟式“求包养”称,在互联网时代,个人能力再强,机构再有资源,都是小能力、小资源,“一定要把心态放到最低,永远要去创造资源。”在互联网时代,只有对外的能力越强大,战略力量才能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