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时期,一本书名被错印成《共党产宣言》的小册子,被一位年轻的女共产党员带回了山东省广饶县刘集村,之后,这本书与鲁北平原上的农民兄弟共同演绎了一段传奇历史。山东文艺出版社今年出版的报告文学作品《国家记忆——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中国传奇》,重述了这段不能遗忘的革命故事。
扎实采访 让历史鲜活生动
《共产党宣言》初译本与鲁北平原上农民的故事在2010年被拍成了电视剧《宣言》,关于它的报道在近年也不时见诸报端,但一直没有反映这段历史来龙去脉的文学作品。2012年,山东文艺社开始筹备该选题。2013年,经过与业界专家反复讨论,出版社最终决定以报告文学形式来呈现这段历史。
在寻找合适的作者时,山东文艺出版社总编辑张海珊与自己的好朋友——报告文学作家铁流一拍即合。铁流对这段革命历史非常感兴趣,2012年就开始做相关采访。在这本书的创作正式提上日程后,铁流又进行了近半年的采访。“当时鲁北地区很多农民在学习《共产党宣言》后走上了革命道路。我们的采访是抢救式采访,大部分亲历者都已经去世了。”铁流说,在采访过程中,有很多人需要反复采访,有时候采访几天才能获得一个有价值的故事。
采访工作完成后,铁流与本书另一位作者徐锦庚讨论了写作思路,出版社邀请专家一起探讨全书的框架结构。分工完成后,两人开始创作。
在《国家记忆》一书中,李大钊、陈独秀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人物形象鲜活生动。铁流说:“报告文学是读者比较喜爱的一种体裁。我们在创作时注重真实性,在大事上不能有虚构,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有一些合理想象。”
以史为鉴 让过去烛照未来
书稿完成后,张海珊亲任责任编辑,进行了细致的编辑工作:将两位作者的创作风格进行统一,删除一些游离主题的枝蔓,并对细节加以核实。铁流、徐锦庚对此也非常配合,2013年春节他们只在家休息了几天,这前后都在山东文艺社一起商量书稿修改。从编辑介入到最终定稿,历经4个多月时间。
山东省作协副主席李掖平参与了本书的选题策划工作。她认为,本书从选题上看有政治意义、思想价值和文本书写空间。“读完全书,我认为该选题的文本书写空间得到了拓展。本书3个系列的人物谱系完成得非常好。”李掖平总结说:“从遥远的战争年代,自然过渡到和平的当下,《国家记忆》一脉相承地重述红色历史,进行了精到的审美表达。”
“《共产党宣言》到现在仍然有勃勃生机。中华民族从苦难中一步步发展起来,我们应该好好总结历史,不能丢掉宝贵的东西。用过去的峥嵘岁月与鲜活历史来警示当今社会,以史为鉴,才能知晓未来。”铁流说。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