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富豪孙正义依靠资本市场而发迹
孙正义,这位亚洲巨人,却个儿小决心大,他19岁时订出了50年的计划,从此他一鸣惊人,一发而不可收拾。
孙正义一手创建软银公司(SOFTBANK CORP),是当今数字化信息革命的英雄,被喻为日本的比尔•盖茨。
软银公司是集高科技、出版、展示会和软件经销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司。他持有NoVELL日本有限公司20.4%股票,获得美国雅虎公司的37%的股份。
1997年《时代》周刊首次评选世界50位电脑与网络精英,孙正义入选,并且排名第4位。1998年、1999年他又连续入选。1998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最具企业家精神的十大富豪”。1999年7月5日,他成为《福布斯》杂志的封面人物,并称他正在创造一个因特网帝国。
自己把握命运 打造铁一样的成功
孙正义于1957年8月生于日本佐贺县,他是韩国裔移民,虽然已经是第3代了,但是他小时候没有加入日本籍,这断送了他成为一名教师的梦。于是,他转而想成为一个商人。孙正义的父亲开了一家弹子房,小时候,孙正义常常能听到父亲嘟嚷:“今天下雨了,所以生意不好。要是天晴的话,一定会好的。”当时他就想,要是自己经商,一定不能做那种看天吃饭的生意,而要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他要打造的是铁一样的成功。
孙正义拥有典型的日本人身材,身高仅5英尺(约1.2米),但他从小就抱有雄心大志。孙正义出生在日本南部九州岛的一个小业主家庭,在3个男孩中排行老二,父亲是朝鲜人。大约10岁那年,他就认定自己将来大有出息,会成为日本数一数二的大富商。十几岁时,他对美国的东西就非常迷恋,特别是对日本本土的商界英豪Den Fu j ita崇拜得五体投地,因为Fu j ita成功地把麦当劳连锁店开遍了日本,打败了本地星罗棋布的小吃店。为了见上一面自己心目中崇拜的偶像,孙正义给Fu j ita的办公室打了几十个电话,还专程坐飞机飞到东京。Fu j ita终于亲自接见了这位毛头小伙子,称后生可畏,并勉励他继续努力。
1973年,孙正义时年16岁,来到了美国加州柏克莱学习英语。他放弃了原来的日本姓氏Yasumoto,恢复了祖先的姓氏Son。一到美国,孙正义就感到眼花缭乱,被美国生活的丰富多彩迷恋住了。他回忆到:“我感到什么东西都是巨大的,而且井井有条。我认定了这个国家就是自己想从中学到很多的地方。”
第2年,他转学到柏克莱中学,又过1年,他进入了一所小规模的大学。两年以后,他终于获得资格进入加州柏克莱大学学习经济学。每天,他都专门抽出5分钟时间,苦思冥想新的发明创造。19岁那年,他设计出了一种袖珍式翻译机,然后雇了几个教授制造出了样品。后来,他为自己的发明申请注册了专利,并把它以1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日本夏普公司。
此后,他的梦想越做越大。那些年,孙正义设想出了创办40多个开发生产新产品公司的点子。他还构造了一个 50年的宏大计划,先设立公司,筹措资金,最后将这一事业转交给一个选定的接班人。但是,在这个时候,他还没有最后确定自己究竟该干哪一行。
但一次偶然的机会彻底改变了孙正义的命运走向。在柏克莱,有一次闲着无聊,孙正义随意翻看一本科学杂志,他被一个计算机微处理器的照片深深吸引住了。“我当时浮想联翩:如果这种东西能变得便宜,并且其功能再变得更丰富些,那么它就一定能改变这个星球上所有人的生活。想着想着,我捏着报纸的双手都麻木了。”他回忆到。
瞄准英特网前沿
1980年,孙正义从柏克莱大学毕业后,回到日本开创自己的事业。他很快就选定了软件分销行业。1981年,在他23岁那年,孙正义从他卖给夏普公司翻译器的钱拿出8万美元设立了自己的公司——软银。到了80年代中期,软银公司成了全日本最大的个人电脑软件销售商(到了现在,仍占有70%的市场份额),还出版了10多种杂志,用来向日本人普及电脑知识,兜售自己的产品。
1994年,软银公司上市,筹集到了1.4亿美元。由于股票经过调整分割,孙正义手中持有的180万股软银公司股票当时由每股22.25美元涨到了150美元。股票上市后,孙正义发起了一场疯狂的收购活动:以8.03亿美元买下了美国Comdex公司的展销部;以31亿美元收购了Ziff—Davis的系列计算机杂志和展销部;以12 亿美元买下了全球最大存储板生产商Kin g ston Technolo g y公司80%的股份。
在美国大发特发之后,孙正义不忘反哺故里。软银公司和美国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宣布计划在日本共同设立一个纳斯达克市场,其目的是为日本本地炙手可热的新兴企业创造一个上市机会,同时为日本投资者提供进入全球市场的捷径。
1995年,因特网的发展引起了孙正义的注意,他决意要在此领域大干一番。那个时候,全球电子商务的规模才只有3亿美元,网站域名也只有17.7万个。
孙正义在美国加州圣荷西注册成立自己的风险投资公司——Softbank Technology Ventures,并且聘请Gary Rieschel管理这个公司。
Rieschel曾在思科公司和英特尔公司担任过要职。在那个令人癫狂的年代,一年之内,软银公司在55 家公司投下了风险资金2.3亿美元,并创造了这样一个投资模式:初级阶段,在许多领域广泛投资,然后精挑细选一些最具有发展前景者,并把赌注成倍押大。
孙正义的第一个目标是雅虎。但当时雅虎在风险投资家中已经颇有名气。如果此时涉足,软银公司肯定要付出更大代价。作为试探,1995年11月,软银公司向雅虎投入了200万美元。第2年3月,在雅虎刚刚搬出蜗居,条件稍稍改善时,软银公司又注资1亿美元,从而拥有了雅虎33%的股份。两个月后,雅虎上市,仅卖掉所持雅虎5%的股份,软银公司便赚了4.5亿美元,现在,它在雅虎所持的28%股权价值84亿美元。
杨致远回忆当时情景时仍感触尤深:“我们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孙正义疯了。在1996年3月,在一个新兴公司投资100万美元是具有相当风险性的。我并不认为孙正义是走了好运,实际上,孙正义目光长远,看到了未来15年乃至20 年以后的前景。”
在那个令人癫狂的年代,一年之内,软银公司在55家公司投下了风险资金2.3亿美元。
孙正义对进行风险投资采取的策略是:尽早介入,对别人弃而不顾的公司押下赌注,然后放手让公司经理们去施展拳腿。但事实上也并非完全放任自流。孙正义并不是把每次投资都看成是一锤子买卖,而当着是一次结盟关系的开始。他每年都要邀请合作伙伴参加在旧金山举行的技术论坛大会,经常邀请他们共进午餐或晚宴,以培养与伙伴之间的轻松愉快的友情。虽然有时在会议桌前会因利益分配争得面红耳赤,但频繁接触交流却使得共同合作创造成功的机会愈来愈多。
在互联网不逊色的旗手
四年前,他先后把3.6亿美元投给了一家还没有一分钱利润的互联网公司。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他疯了,但没用几个月,事实就让人们开始转而佩服他了。这家互联网公司于1996年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其股价高举高打,孙正义卖了手中股票的一小部分就换回了4.5亿美元。
这家公司就是著名的门户网站雅虎。雅虎的股价曾一度达到250美元,而孙正义的平均成本大约为每股2.5美元。100倍的收益成为华尔街的一个经典案例,很多风险投资家都愿意把它拿来给自己打气。
雅虎只是一个开头,仅仅在过去一年里,孙正义投资并成为其大股东的公司就达300家,这些公司清一色地与互联网有关。
孙正义的模式基本上是这样的:投资一家在某一方面领先的公司,然后把它推到资本市场上去并少量套现,套现额以收回投资成本并有一部分投资利润为度,然后用投资收益来再投资,再套现。这个做法既体现了他“长期投资互联网”的战略,又在总体上有效地控制了投资风险。
几年来,他先后给互联网投资了25亿美元,现在已经套现了30亿美元。”目前,孙正义领导的软银公司(SOFTBANK CORP)旗下共有21家上市公司,在套现30亿美元之后,软银公司持有的未兑现股票共值2.1万亿日元(10月8日的数字),约合23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