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日,香港迎来了回归祖国十周年纪念日。这十年,香港经济繁荣、民生改善、社会和谐,“一国两制”从构想变为现实并取得巨大成功。
“一国两制” 创世之作
根据“一国两制”方针和香港特区基本法,香港特区的法律地位是直辖于中央政府的地方行政区域,中央政府对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负有重大责任。十年来,中央始终把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作为处理涉港事务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和基本法,坚定不移地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依法施政,坚定不移地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坚定不移地支持香港循序渐进地发展符合香港实际的民主制度。
十年中,每当特区遇到困难之时,中央政府总是在第一时间表达关切之情,伸出援助之手,成为特区战胜困难的坚强靠山。1998年,香港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国际“金融大鳄”利用亚洲金融危机狙击港元,扰乱香港的金融市场秩序,香港金融体系一时风雨飘摇。在这一关键时刻,中央政府明确表示,全力支持香港特区政府所采取的应对措施,特别是坚决支持香港特区政府维护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保持香港大局的稳定。中央政府以雄厚的外汇储备作为特区政府反击国际金融炒家的有力后盾,使得香港最终“在风暴中屹立不倒”。
2003年,非典肆虐香港。胡锦涛主席非常关心香港的疫情,当年4月他在广东会见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时,请董建华将香港急需的药品和防护用具开具一张清单。清单提供后,根据胡锦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指示,中央政府在内地许多地区也遭受非典疫情的情况下,及时、无偿地向特区提供了大批抗疫药品和器材。当年6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代表中央前往香港出席《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签署仪式时,看望和慰问了非典疫情受难者和医护人员,为还在非典阴影中的香港同胞加油打气,极大地鼓舞了香港人心。
为了帮助香港经济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和非典疫情等冲击带来的困难,中央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支持香港发展经济的政策措施,包括建立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开放内地部分城市居民赴港“个人游”,推出扩大香港银行人民币业务等。在中央政府的支持和香港各界的努力下,香港经济迅速走出低谷,并呈现出20年来最好的发展势头。
国家的支持和中央领导的关怀,温暖着广大香港同胞的心。同样让香港同胞备感振奋的是,回归祖国大家庭后,香港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香港同胞得以分享伟大祖国的崇高国际声誉。十年来,香港特区已加入了200余项多边国际公约;与134个国家或地区互免签证或落地签证;世界银行年会、世界会计师大会、《财富》全球论坛、世贸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2006年世界电信展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活动相继在香港特区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马术比赛也将在香港举办。原香港特区卫生署署长陈冯富珍女士,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当选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成为执掌国际组织的第一个香港人、中国人,更使广大香港同胞深切体会到祖国的强盛和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增强了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对香港前途的信心。

回归十年来,在“一国”的前提下,香港按照基本法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不仅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保持不变,法律基本不变,保持了香港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而且香港同胞全面行使基本法授予的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积极参与特别行政区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实现了“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十年里,广大香港同胞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享有比港英时期更为广泛的民主权利。自1997年以来,香港已举行了三次特区行政长官选举。选举行政长官的选举委员会,包括了香港的工商金融界、专业界、劳工界、社会服务界、宗教界、政界等各个阶层的代表,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和认受性。这比起回归之前,港督由英国政府委派,是一个历史性的巨大跨越。同时,香港特区立法机关的议员全部经过选举产生,其中,地区直选议员从回归初的1/3已经增至1/2。对此,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自豪地说:“回归后,港人享有了前所未有的民主权利。”
香港回归的十年,也是广大港人权利、自由得到切实保障的十年。现任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顾问的曾德成对此感触颇深。在港英时期,他还是一名17岁的中学生时,只因写了一幅“反对奴化教育”的横幅,就被当局投入监狱两年。而这种事情在回归后的香港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在基本法的保护下,香港市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回归以来,港人依法享有以和平方式举行各种集会和游行的自由。香港警方从来没有拒绝过任何公民依法结社的申请,也没有对任何一次合法的游行示威活动进行过限制。同样,在基本法的保障下,回归后香港拥有高度的言论、新闻和出版自由。香港媒体评论说,香港的传媒报道不但维持了多样化,而且言论自由、百家争鸣的空间比回归前更加宽阔。
在法律制度方面,回归后香港的法律基本不变,并成立了特区终审法院。香港特区政府律政司司长黄仁龙认为,法治是香港成功和继续成功的关键。十年来,在“一国两制”之下,香港的司法独立得到充分的认同和尊重,特区政府的司法水平给予市民极大的信心,也备受国际社会的赞誉。
经贸协作 步步辉煌
香港回归祖国前后,两地的经贸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香港同内地经济的经贸关系走过了三个不寻常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回归前,尤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香港是内地主要的外商投资者。当时,香港制造业正值北移,大量生产工序转移到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港企在那里投资建厂,发展加工贸易,大量雇聘工人,带动了华南地区经济的腾飞。到了90年代,长三角地区及上海浦东崛起,港企也到华东地区发展,带动了当地基建、交通、物流、以及服务业的兴旺,同时,也带动了当地消费的畅旺,推动了房地产、旅游、装修、家具、家电等行业的发展,使这两个地区在内地发展中最早富裕起来。
第二阶段是回归初期,两地经济的互补性进一步增强,内地经济在对外开放和中国入世的推动下,不断扩张发展,而外商愈来愈多进入内地市场并大展拳脚,对已进入内地市场的港企增加了压力,促进了港资与内地企业的合作发展。这段时间内,香港企业在内地与当地企业的差距逐渐拉平,而民营企业通过向港企学习与合作,逐渐掌握了国际市场的信息,有些民营企业更成功“出洋”发展,与港企携手拓展国际市场,或在香港建立营销中心或融资平台。而“自由行”的实施在促进香港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促成了“民企自由行”的发展,吸引了愈来愈多的民企赴港考察、参展和洽商,不少民企更在港成立公司及注册商标。令香港同内地的经贸关系不断密切,也不断强化。
近年来,两地经贸关系到了第三阶段,在国家的“十一五”规划和经济全面振兴下,中国经济已步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期。中国作为一个高度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巨大经济体,正在全球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香港作为一个地区性的商贸金融中心,与中国这样庞大经济体的合作,其模式及定位正在发生根本变化,由以前的投资者、合作者角色,转为服务者角色。因为中国这样一个庞大、高速发展的经济体,在国际化、市场化进程中,需要商贸服务业的支持,以及在拓展国际市场方面的协助,香港作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金融贸易中心,可以从资金、人才、信息、市场、物流、法律、会计等方面提供服务,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而香港经济也可以在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中,得到自身的发展。香港特区政府和工商界要认清自己未来的定位,在两地经济融合及互动的新进程中,真正做好「服务者」的角色,与内地工商界及民营企业携手合作,把中国和香港经济高度结合,推展上新台阶。
美国《时代》周刊6月7日刊登了一篇题为《晴间有云》,1997~2007年的文章。该文以25页的篇幅评估了香港回归十年的变化。文章说:“香港就是香港,它是独一无二的,香港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具活力。”
同根文化 繁荣与共
表示感叹说“哇塞”,事情做好叫“搞定”,吃饭结账是“埋单”……当内地越来越习以为常地说着这些从香港“泊”来的词语时,其生活与文化也在不知不觉地受着香港人的影响;管富人叫“大款”,留学回归的人为“海归”,做好事的人是“雷锋”……当香港人越来越多地把这些或许还不甚解其意的词儿挂在嘴上时,他们与内地的联系已是深入骨髓。
流行语的相互学习与使用,其实也是香港与内地文化交流、认同、融合的一个缩影。在香港媒体上,每天都可以看到内地的新闻事件和流行语。在SARS暴发之际,香港报章的翻译完全是按照内地的叫法——“非典”,这在以前是罕见的。
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的融合,其实在经济整合的同时就已经开始了。
多年以来,因为历史原因,内地和香港在文化上同中存异,有时甚至是异大于同。回归后,香港文化面临着新的文化语境。同时,随着两地文化交流的频繁,两地差距日益拉近,香港如何进行文化重整以保持、巩固其优势?内地如何更好地利用自身优势与香港文化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答案恐怕是只有首先正视内地和香港在文化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差异,才能在业已建立的良好互信基础之上更加主动地推动双向互动对话机制,以利于真正的沟通与理解,从而达到有助于当代中华文化发展的目的。
围绕这一目的,回归十年来香港采取了全方位的努力。比如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推进可谓“不遗余力”——在香港城市大学,1996年校方就开始策划中国文化课程,1997年方案得以实施。从此,凡就读于香港城市大学的学生,无论什么科系,都要修满6个学分的中国文化课程。
维多利亚湾畔的著名建筑香港文化中心里,经常举办来自内地著名画家的画展。而距此不远的香港文化博物馆里,由香港收藏家收藏的中国历代珍贵文物被常年展出,让香港民众一饱眼福。“中国古代科技文物展”、“万里长城——历代民族文化珍品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国歌展”、“学海无涯——近代中国留学生展”、“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等展览,更是在丰富港人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加深了他们对祖国内地的了解……传统文化的留存与发扬,让身处其中的人们仿佛觉得香港从来不曾离开过祖国母亲一般。
其实,不光是对于传统文化,回归十年,香港整个文化层面的回归也是“与时俱进”的。香港文化的魅力仍在,只是少了神秘,多了取长补短。
香港特区文化委员会提交的《一本多元,创新求变》咨询报告,这样表述其文化发展战略:在中国文化基础上,开拓国际视野,汲取外国优秀文化,把香港发展成“开放多元的国际文化都会”。这个文化发展战略,涉及三个重要课题。一是香港市民文化身份认同。香港与内地在生活水平、教育制度、价值观念方面存在差异,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是一个历史过程,为此,特区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香港市民认识祖国历史、了解祖国文化传统。于2000年成立的香港文化委员会,其使命便是要鼓励香港市民,尤其是年青一代对中华文化艺术的认识和参与;丰富整体社会的文化内涵;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共同价值观,以建立香港人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自信与自豪。二是香港社会文化素质。香港城市社会风气会影响市民文化素质,市民文化素质又能塑造城市社会风气。三是香港文化传承。香港传统文化有浓厚岭南文化色彩,然而已经逐渐淡化,大众传媒塑造的流行文化与高雅文化又未能融合。香港特区政府一直努力鼓励市民提倡中国传统价值观,丰富
社会文化内涵,增强社会凝聚力。
香港回归祖国的十年,是香港历史发展进程的辉煌十年,是两地经贸关系不断发展的十年,也是不断加深港人对国家归属、对民族认同、对中华文化凝聚的十年。回顾香港已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展望未来,港人对香港前途,对国家的发展,对和平统一大业充满信心。香港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进程中,必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本刊记者/吕改荣 张亚峰(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