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有圈地运动,美国人有西进运动。在这些事件里,总有些人一夜暴富,成为资产大亨。这一幕也在俄罗斯上演了,造就了富可敌国的霍多尔科夫斯基和他庞大的俄罗斯石油王国。个人资产超过150亿美元,在美国《福布斯》杂志富豪排行榜上的全球排名第16位,拥有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公司,在政商两界呼风唤雨,拥有如此显赫声名的霍多尔科夫斯基年仅40岁。
“俄罗斯特色” 的霍氏发家史
霍多尔科夫斯基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普通市民家庭,毕业于莫斯科门捷列耶夫化工学院。他的发家史颇具“俄罗斯特色”,堪称前苏联解体后在私有化过程中发家致富的俄罗斯新贵的典型代表。1986年,年仅23岁的霍多尔科夫斯基当选为莫斯科伏龙芝区共青团区委副书记。一年后,霍氏牵头组建了“梅纳捷普”合作社。他们最开始做的买卖是倒卖假酒——有从国外弄来的“拿破仑”牌假白兰地和在波兰灌装的假冒瑞士的伏特加酒。除此之外,他曾经参与倒卖假名牌牛仔裤和计算机的生意。
霍多尔科夫斯基最初的发迹得益于“共青团经济”。1986年,他担任了莫斯科伏龙芝区的共青团副书记。次年牵头组建了跨地区的青年科技创业中心,成为苏联时期最早下海经商的弄潮儿。那时苏联的情况是单位成立公司搞经营,由个人承包。公司也还不叫公司,叫合作社。他的合作社就叫“缅纳泰普”。他刚开始的生意也就是倒卖酒、牛仔服和计算机等紧俏商品。
1988年初,霍多尔科夫斯基利用在苏联银行工作的权利关系,成立了一家民办银行。1988年,“苏联国营企业法”、“租赁法”和“合作社法”的通过为经济官僚开了绿灯,为国家财产的占有权集中到各企业厂长手里打下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缅纳泰普”科贸有限公司开始经营当时苏联人传统的日用消费品——古巴红糖,霍多尔科夫斯基从中获利丰厚。
1992年,随着前苏联的解体,俄罗斯开始大规模地的实行私有化。这为“资本向少数人手里的集中”提供了法律框架和依据。之后国家采取的“全权委托银行制度”使寡头在金融领域迅速膨胀。1995年在现金私有化中实施的抵押拍卖使金融寡头完成了资本集中的最后过程。1995年,在尤科斯石油公司的拍卖中,霍氏旗下的“梅纳捷普”投资银行以3.5亿美元买下78%的股份。两年后尤科斯石油公司上市,市值达90亿美元,现在的市值更是高达200亿美元。俄罗斯寡头是大规模私有化的结果,由于其崛起的特殊方式而被俄罗斯媒体称为“投机资本和大规模掠夺时代的象征物”。
霍多尔科夫斯基是80年代末期,靠倒卖畅销书、电脑硬件和盗版软件以及俄罗斯工艺品套娃、木勺、木碗和进口牛仔裤起家的大亨,这个原来在俄罗斯商人眼中的“小字辈”,是如何一夜暴富,让人刮目相看的呢?
敢于冒险 抓住机会成立民办银行
其实,霍多尔科夫斯基早在1986年就开始经商。那时前苏联的情况是单位成立公司搞经营,个人承包。霍多尔科夫斯基原来是莫斯科伏龙芝区区委的一名工作人员,他们注册了一家合作社(当时在苏联还不叫公司,叫合作社)叫“缅纳泰普”(后来发展成科贸有限公司)。他们最开始做的买卖就是捣腾假酒——有从国外弄来的“拿破仑”牌制成假白兰地和在波兰灌装的假冒瑞士的伏特加酒。除此之外,他在苏联解体之前就曾经参与倒卖假名牌牛仔裤,还有他参与过洗钱的活动,只不过那时他洗的只是团费而已。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公司里有20多个部门,除了上面说的倒卖假酒等商品之外,就是贩卖计算机(当时计算机刚刚开始在苏联兴起)。
当年和霍多尔科夫斯基一块起家的瓦列里说:“霍多尔科夫斯基当年是一个很勤奋的人,他一天工作将近12个小时。”在说到公司的运作和盈利的时候,他说:“那个时候在莫斯科开公司,都是个人干个人的,而且都是为了一个项目开公司,挣了一笔钱就赶快把公司给关了,赶紧跑掉,不然就会被抓,送去蹲监狱!霍多尔科夫斯基在运作这样的小公司方面具有组织才能,而且他特别敢于冒险,挣钱也很疯狂!”
霍多尔科夫斯基挣钱当然不会永远停留在假酒和假名牌服装上面。他最早将自己的公司上市,让全社会来认购公司的股份。有资料统计表明,当时他将股份卖掉之后得到的资金有2700亿卢布和230万美金。根据莫斯科《新报》的记载,“缅纳泰普”科贸有限公司的股票曾经热得像烫手的馅饼,人人抢购,可是最终基本上没有人拿到过这家公司一分钱的红利。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时候,“缅纳泰普”科贸有限公司开始经营当时苏联人传统的日用消费品——古巴红糖。霍多尔科夫斯基是在做了大量工作之后,才开始介入这项业务的。当时苏古做的是易货贸易,霍多尔科夫斯基向古巴提供苏联的石油,换取红糖。霍多尔科夫斯基是在给了当时负责国家外贸的人大量好处之后才获得这个贸易机会。
1988年初,对于霍多尔科夫斯基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刻。他结识了一位名叫格鲁博维奇的人,此人的父母都在苏联银行工作,而且官职显赫。于是,霍多尔科夫斯基利用这个机会,动用了各种手腕,成立了一家民办银行,业务上挂靠在苏联银行的莫斯科伏龙芝区银行。1991年5月,霍多尔科夫斯基注册成立了“缅纳泰普国际银行联合体”,后来又更名为“缅纳泰普国际财政联合体”。“缅纳泰普国际财政联合体”率先在苏联官方允许的第一时刻,进行了股份化改造。“吃水不忘掘井人”,格鲁博维奇的父母都得到了霍多尔科夫斯基赠予的股份。
借助尤科斯上市 成就“石油沙皇”霸业
1995年,在尤科斯石油公司的拍卖中,霍氏旗下的“梅纳捷普”投资银行以3.5亿美元买下该公司78%的股份。从此,尤科斯石油公司成了霍多尔科夫斯基的“摇钱树”。1997年,霍氏开始淡出其它行业,专心经营石油公司,他为年产3400万吨石油的尤科斯投入了17亿美元的资金,后又花10亿美元购买了年产量1100万吨石油的东方石油公司。这一年,尤科斯石油公司上市,市值达90亿美元。在短短10多年间,霍多尔科夫斯基便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商贩成为富可敌国的俄罗斯首富,被外界称之为“石油沙皇”。
霍多尔科夫斯基主张尤科斯石油集团上市,借助上涨的股价,他积聚了80亿美元(合50亿英镑)的财产,被《福布斯》杂志列为俄罗斯首富。据统计,尤科斯石油公司上市后,其市值已从原来的90亿美元升达到了如今的200亿美元。尤科斯公司的石油开采量仅次于卢克石油公司,位居俄罗斯第二,但其石油加工能力则超过对手。两家公司的石油加工量占全国的16%。尤科斯还拥有俄罗斯数量最多的汽车加油站,共有近1300家。由于石油加工产品价格高,公司将大部分石油产品投放国内市场,而原油则以出口为主。2003年,公司计划开采8300万吨石油,其中5230万吨销往国外,3040万吨提供给所属的石油加工企业。石油产品的出口量和国内销售量预计分别为1020万吨和1710万吨。
石油的探测和开采分别由尤科斯旗下的4家公司负责: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气公司、萨马拉石油天然气公司、托木斯克石油公司、东西伯利亚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各公司的石油开采量是不平衡的。尤甘斯克油气公司负责位于汉特—曼西自治专区的28处采油区,其产量占尤科斯公司整个产量的61%;托木斯克和萨马拉两地的采油量占36%;东西伯利亚油气公司尽管负责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和埃文基自治专区两处前景看好的油区,但对石油开采量的贡献并不突出。尤科斯旗下有19家石油产品销售企业,在俄罗斯境内40多个地区有“自己的地盘”。该公司销售企业的地域分布符合其在各地的石油加工能力。如:在萨马拉州有3家工厂,生产全公司47%的石油产品,因此尤科斯在俄罗斯中部及伏尔加河沿岸地区的销售量很大。排在第二位的是西西伯利亚地区和东西伯利亚的部分地区。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伊尔库茨克州、新西伯利亚州、托木斯克州、哈卡斯自治州早就与尤科斯合作。该公司所属的安加尔斯克石化公司和阿钦斯克石油加工厂负责这些地区的燃料供应。此外,尤科斯在俄罗斯南部及阿尔泰边疆区也有相当稳固的地位。尤科斯仍在继续满足国防部各种石油产品需求量的45%、内务部的50%和边防部队的50%。
2003年8月,俄反垄断政策部批准尤科斯石油公司与俄排名第5的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合并。合并后的尤科斯-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将成为俄第一大、世界第4大私营石油公司。2002年两公司的石油开采量达7.5亿桶,占俄罗斯全国石油总开采量的29%。与尤科斯合并的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在西西伯利亚的油品市场占主导地位,在不同地区它占有从30%到60%不等的市场份额。从1997年开始,该公司积极开拓新市场,进入了阿尔泰边疆区、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和伊尔库茨克州。到2002年底,它的地区销售企业达到11个。尤科斯所售股份的市值为150多亿美元。
霍多尔科夫斯基接受了西方经营观念,在他的公司里实行透明化管理。另外,他还向很多慈善机构捐款,因此在西方世界很有人缘。在政治上,霍多尔科夫斯基是个亲美、亲西方的人物。同时,他广泛收买杜马和政界人士,在俄左中右派中都有他的代言人。福布斯2002年评选霍多尔科夫斯基为全球10大最有影响力的富翁。
霍多尔科夫斯:与普京没完没了
2003年7月份,当时尤科斯的大股东、霍多尔科夫斯基的亲信列别德夫被捕,他被指控在1994年私有化过程中犯有欺诈罪。后来检察官又指控尤科斯公司一名雇员犯有谋杀罪。两人对罪名矢口否认,但他们却仍被关押在监狱中,不得保释。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俄罗斯的其他官员曾试图低调处理检察官同尤科斯的矛盾,并且呼吁迅速结束调查。但检察官似乎一定要追查到底。俄罗斯总检察官在一份声明中说,“周五进行的新一轮搜查已经发现一些文件及其他资料,证明该公司存在逃税行为,且初步估计逃税金额达数百万美元”。
霍多尔科夫斯基曾在新闻发布会上对检察官的指控予以否认。他将“搜查”称为对他的恐吓。他说,“我可不想成为一个到处流亡的政客。如果他们的目的是想让我流亡或是将我送进监狱,那他们还是把我关进监狱好了。”
2003年10月25日,因拒绝对下属公司偷税、逃税的调查,俄罗斯总检察院在新西伯利亚市机场逮捕了俄第一大富豪、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并指控他非法攫取资金和逃税,给国家造成10亿美元的损失。商界领袖、外交人士和分析师认为,该事件可能动摇处于明显反弹之中俄罗斯经济的基础,并导致外国投资者对俄罗斯经济不断增长的信心受到损害。
俄罗斯首富米哈伊•霍多尔科夫斯基买下了莫斯科主流报纸《莫斯科新闻》,并聘请专门批评普京的记者做主编。《莫斯科新闻》是一家立场独立的周报,上世纪80年代因曝光政府丑闻和克格勃内幕而声名鹊起。目前它同时以俄文和英文出版,影响力颇广。分析认为,这是霍氏对普京的回击。
2000年至2002年期间,霍多尔科夫斯基在莫斯科的超级寡头排行榜上名列前茅,而1999年俄罗斯大亨排座次时,他仅排第五名。2001年,他的个人身价为24亿美元,在当年《福布斯》世界富翁排行榜上名列第194名。2003年,《福布斯》公布的他的总资产上升为37亿美元,在世界富翁排行榜上,攀升到第101名。霍多尔科夫斯基在莫斯科一个公开场合宣称,他个人资产不是37亿美元,而是78亿美元!而今年的《福布斯》世界富翁排行榜上霍多尔科夫斯基全球排名第16位,个人资产超过150亿美元。
不惑之年的霍多尔科夫斯基喜欢穿西装不打领带,喜欢佩戴一块塑料表带的普通手表,鼻子上架着一副无框眼镜,说起话来温文尔雅、笑容可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