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共中央编译局组织权威专家精心编纂、重庆出版集团和中央编译出版社联袂正式出版的《马克思画传》、《恩格斯画传》、《列宁画传》(以下简称《马·恩·列画传》)的诞生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它如何让今天的读者领略和感悟三位伟人的思想光辉?7月17日,在京举行的画传出版座谈会结束后,全国政协常委、中央编译局原局长、画传主编韦建桦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老中青结合的编撰团队
文献史料可填满100平方米的图书馆
记者:《马·恩·列画传》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韦建桦: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思想融通古今、博大精深,蕴含着无限生机和魅力。他们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我们每个人认识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宇宙与人生的宝贵指针。作为经典著作的编译和研究工作者,我们有责任用生动亲切的形式,帮助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三位伟人从事理论创作和革命的实践。
记者:画传的编撰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韦建桦:中央编译局组织了数十名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工作的专家组成编委会。这些专家中,年龄最长的已经80多岁,可以说是一支老中青结合的队伍。
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为三位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立传,意义重大,但难点很多。因为大众化的普及工作在一定意义上比专业化的研究工作更艰难、更复杂。为此,编撰团队重新学习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一系列重要著作,重温了他们的思想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广泛搜集并研读了大量史料和文献。这些文献和史料,可以填满一个100平方米的图书馆。
从最初的拟稿到最后的定稿,从文字编撰到图片编排,过程很艰辛,三部画传历时近3年,经历了数十次修改才最终完成。
以文为经,以图为纬
突出反映了他们与中国的关系
记者:画传在编撰上是如何符合今天读者的阅读需求的?
韦建桦:画传在编排设计上,以文为经,以图为纬,经纬交织,图文互补,构成了一种立体的叙事语言。
在史实上记叙上,我们改变沿袭的单纯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的模式,尝试开辟了一条编年叙事与专题介绍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的新路。如在《马克思画传》中,我们专门设立了《划时代巨著〈资本论〉的创作》一章,本章时间跨度五十余年,突破了传记作品的常规写法,有利于读者从纷繁的史实中绎出清晰的线索,了解马克思的伟大业绩和恩格斯的杰出贡献。
我们在全面介绍三位伟人人生轨迹的前提下,突出反映了他们与中国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生前高度评价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热情支持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反对封建主义压迫的斗争。他们对中国革命寄予殷切期望,满怀深情地预言中华民族必将为人类进步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恩格斯爱唱爱尔兰民歌
描绘他们坦率真诚、幽默诙谐的个性
记者:除了展现经典著作的诞生及历史地位,画传还展示了三位伟人的哪些方面?
韦建桦:画传反映了三位革命导师的气节、风骨和胸怀,展现了他们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的胆略和睿智、他们在逆境中焕发的乐观旷达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刻画了他们在治学道路上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品格。比如,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期间没有一分钱的收入,因为贫困,他的三个孩子过早地夭折;列宁晚年的许多著作都是在病中以口述的方式完成的。
画展还描绘了三位伟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坦率真诚、质朴谦逊、幽默诙谐的个性,讲述了他们对大自然和文学艺术的挚爱,以及他们对爱情、亲情、友情的忠诚。比如,画传中展现了燕妮的“爱情自白”、恩格斯爱唱爱尔兰民歌给朋友听等生活场景。
记者:为什么会加入这些内容?
韦建桦:在许多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朋友心目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形象常常是严肃而又苍老、遥远而又陌生的。我们希望,三部画传能帮助读者走进三位伟人的生活和心灵,发现他们是如此朝气蓬勃、无私无畏、可敬可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