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批复》日前的发布,意味着珠江-西江经济带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全国格局看,连同先前规划的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未来的中国经济地理版图和城镇化格局将变为“三横三纵”。“三横”以我国的三大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起点,向西沿三大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向中国内陆地区纵深推进。从全球区域发展潮流来看,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不再是单个城市或省区的个体行为,而要靠区域板块的“协同作战”。
在全国新一轮区域协调发展布局中,广东如何借势借力,内联外拓,提升竞争力,拓展发展新空间,记者对话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专家学者协会副会长肖金成,从全国的视角为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建言。
粤东西北要打造区域中心城市
在我国与东盟的合作中,单靠广西的力量显然不够,如果把广东与广西、云南、贵州结合起来,将更有利于与东盟合作,有利于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记者:我们看到,国家层面的区域规划不断出台,如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以及刚刚出台的珠江-西江经济带,对广东来说,如何深化区域合作机制?
肖金成:目前,国家更加强调各个区域特别是大区域的联动,实施的是“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简要地说就是要建设“两纵两横经济带”。随着珠江—西江经济带提升为国家战略,连同先前规划的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未来的中国经济地理版图和城镇化格局将变为“三横三纵”。“三横”以我国的三大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起点,向西沿三大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向中国内陆地区纵深推进,西部向外与中亚经济区、东盟经济区对接,实现中国经济由单极的“海岸经济”向“海岸经济”与“陆桥经济”双极并举转变。概括地说,就是“统筹东西部,协调南北方”。
区域规划的出台,旨在带动地区的开发和发展。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例,一方面,加快珠江经济带建设,可以促进粤港澳出口导向型经济腹地的建设、对于珠三角产业向内陆的转移和市场的纵深扩展、加快西南地区经济的国际化步伐和资源优势的转化、加快西南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加快珠江经济带的建设,也是我国加强与东盟对接的重要举措。从目前来看,在我国与东盟的合作中,单靠广西的力量显然不够,如果把广东与广西、云南、贵州结合起来,那么更有利于与东盟合作,以及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
记者:珠江-西江经济带旨在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和增长极,在你看来,它的辐射范围有多广,影响能有多大呢?
肖金成:广西的北部湾经济区、以云南为桥头堡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都有望统筹到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的大背景下进行。
一方面,可以带动产业发展。通过珠江—西江经济带的联动发展,能够有效将珠三角的发展向西推移到广西地区。珠江—西江经济带总体将起到加强东西合作、以东带西的作用。同时推进珠江、西江流域整体的一体化,有利于缩短区域内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另一方面,珠江-西江经济带在今后也势必会有效带动云、贵两省发展。作为又一条东西向的发展轴,珠江—西江经济带今后将对整个泛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
经济带需要依靠市场推动
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建设需要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的互动。要素的流动最终还是靠市场,不是政府想让它到哪里就到哪里。
记者:我国跨省(区)流域经济合作发展出现新模式,但经济带覆盖区域较大,涉及多个行政区,应该如何解决珠江-西江经济带区域间合作这个重中之重的问题?
肖金成:必须肯定的是,经济带不是人为能促成的,这需要依靠市场的推动。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建设需要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的互动,要素的流动最终还是靠市场,不是政府想让它到哪里就到哪里。但是政府可以从政策上消除障碍、促进合作,从规划上予以引导。
与此同时,要尽快推动全国范围内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以协调区域间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通过合理的税收减免、财政转移支付、产业扶植等政策促进区域间生态保护资源和经济发展活力之间的合理配置。对负有较重生态保护任务的主体功能区,国家、省、市等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政策、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力争实现全国范围内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平衡。
记者:今天,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成为一种国家战略。粤西地区是广东加强与东南亚地区合作的重要战略支撑点,但如何能真正成为北部湾的桥头堡,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撑点?
肖金成:在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过程中。广东的战略地位与战略价值事实上非常突出。从世界经济大格局来看,沿东亚环太平洋沿岸从北向南,从俄罗斯到日本、韩国、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再到新加坡,基本上都是现代港口群、产业群、城市群聚集的较发达地区,形成了当今世界上经济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东亚环太平洋经济带。
粤东西北应集聚式发展
广东的港口群,在珠江-西江经济带规划中的作用已经凸显出来了。比如,湛江港作为大西南的出海口,在产业合作上早已打下基础。粤东西北借力珠江—西江经济带规划,目前来看重在深化合作。
记者: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深化,产业链进一步细分,如何借力珠江—西江经济带规划,推动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的均衡发展?
肖金成:粤东西北发展的正确路子就是做大做强区域性中心城市,要集中发展和集群发展,把中心城市做大,集聚产业和人口。这样,既对生态的影响不会太大,同时又能够吸引周边人口,保护生态环境。在粤东西北,尤其是粤北,千万不能搞遍地开花。
事实上,广东的港口群,在珠江—西江经济带规划中的作用已经凸显出来了。比如,湛江港作为大西南的出海口,在产业合作上早已打下基础。粤东西北借力珠江—西江经济带规划,目前来看重在深化合作。
记者:对接“两江经济带”,实质上也是珠三角以及粤东西北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一种内在需要和外部机遇。对粤东西北来说,在产业发展上,你有哪些建言?
肖金成:在区域发展上,强调集中发展比分散发展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集中发展具有经济性,分散发展则没有。从区域发展来讲,更应倾向于集中发展,避免分散,遍地开花是没有出路的;第二,城市的品位和规模呈正关联关系,没有城市规模就很难提高城市品位;第三,城市基础设施应当共建共享,小城镇需要一套基础设施系统,大城市也需要一套,但大城市发挥的作用更大。另外,从人的行为方式来讲,小城镇的人愿意到县城,县城的人愿意去地级市。客观上讲,要是产业不向中心城市集聚,就很难承载更多人口。城市规模小,品位低,企业发展大了就走了,基础设施不完善,人才也吸引不来。
粤东西北地区并不在同一个区位上,所以产业结构并不是完全一样的。粤东、粤西都是沿海地区,这些地区有空间,环境容量比较大,相应产业平台也更大,因此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可以考虑继续强化发展重化工业;粤北的环境容量有限,则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选择产业的时候必须要充分考虑环境问题,应该选择对环境没有污染的制造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等。珠三角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应当形成一个产业链条,形成互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