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大猷(1915.03.01-2012.07.17),男,出生于中国北京,祖籍广东潮州。物理学家,教育家,声学家,中国现代声学开创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和声学研究所创建者之一,中共党员,民盟盟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声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全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美国声学学会荣誉会士,《声学学报》主编。
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3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物理声学建筑声学的研究,是房间声学中简正波理论,所提出的简洁的简正波计算公式和房间混响的新分析方法已成为当代建筑声学发展的新里程碑,并已广泛应用。
主要成就
长期从事声学研究工作,在物理声学、建筑声学、语言声学、大气声学、次声学、电声学、非线性声学等方面提出了多项重要理论。马大猷提出的简正波理论,是当代建筑声学发展的里程碑;马大猷创建的声学微穿孔板和小孔消声器理论,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为噪声控制和环境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50年代,马大猷领导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声学实验室,提出了语音统计分析分布的新理论,主持完成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声学设计等重要研究工作。
1973年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噪声应与废水、废气、废渣并列为环境污染四害问题之一,并在1982年组织制订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研究成果
马大猷院士在学生时代就注意简正波理论,1938年,在UCLA孥特森教授处学习时发表了第一篇论文,"矩形室内低频简正频率的分布"。这篇论文成了声学中应用简正波理论的基础,也是严格室内声学的基础。随后参加了哈佛大学特教授和白瑞奈克先生的"矩形室内的声衰变的研究"工作,并以第三篇论文"矩形室内不均匀边界问题"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从那时起,发表了室内声学方面的论文约三十篇,连同其它方面的共约一百八十篇。
1959年曾负责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音质设计工作,这个万人礼堂一直是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场所,并曾多次举行文艺表演,反映良好。组织了语言声学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汉语语音的基本参数,并在六十年代初自动识别汉语普通话的十个元音。组织了户外广播用的气流扬声器的研制,声功率达一万瓦,并提出气流扬声器理论。发明了微穿孔吸声体,不用多孔或纤维性材料,并提出理论,吸收特性可以设计。研制了小孔消声器,有效地降低气流噪声。建立了气流噪声的压力定律。为了这些工作,设计和建造了全国第一座声学实验室,包括混响室,隔声实验室。消声室,水声实验水池以及高声强实验室,备有高望而却步空气,可以作声学实验和校准,气流声学实验,高声强实验室中可以在160分贝下试验仪器,设备的耐噪声能力和作生物试验。组织了大气声学和次声学的研究工作。发展了以抑制简正波为手段的有源室内噪声控制的原理和技术。开展了非线性声学和强噪声研究。在驻波管里产生了近180分贝的强声场,并建立了非线性驻波理论,解决了长期未解决的问题,继续发展了微穿孔吸声体的理论并发现了它的新物性和新应用。发展了微缝板吸声体理论。根据瑞利解释发展了黎科管振荡理论。
获奖情况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0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
198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1997年,获德国夫琅和费协会金质奖章及建筑物理研究所ALFA奖;
1998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