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格奥尔格乌斯·阿格里科拉(拉丁文:Georgius Agricola,原名Georg Pawer,将姓名拉丁化乃当时一种风尚。),1494年3月24日生于萨克森的格劳豪(Glauchau),1555年11月21日卒于开姆尼茨,德国学者,被誉为“矿物学之父”。
阿格里科拉早年在莱比锡学习古典语文,后到意大利学医,回国后将兴趣转到矿物学。1530年移居到采矿业发达的开姆尼茨作研究,曾担任当地的市医、市长。当年新教运动在开姆尼茨如火如荼,但阿格里科拉坚持天主教信仰,死后也因为当地新教徒的反对而不得葬于当地。
1556年,阿格里科拉的遗作《论矿冶》(De re metallica)出版,这部著作被誉为西方矿物学的开山之作,汤若望曾将它译成中文,名为《坤舆格致》。1912年,当时还是工程师的胡佛将此书译成英文,刊于《矿冶杂志》(Mining Magazine)上。
冶金学研究
在阿格里科拉一生的所有成就中,他的《冶金学》一书是他的巅峰时期的著作。作为《锑;或是关于矿业的对话》之后的杰出文本,《冶金学》是谈论矿石与采矿业的篇幅最广的书,几乎涵盖了所有矿物种类。在书中,他详细阐释了矿石的地质构造、勘定方法以及怎样建矿、抽吸、通风以及采矿工具。他还讨论了矿石的检验、运输方法、镕炼前的准备以及镕炼和提制的过程。
他总结出一部分采矿的规律、矿石的所有权和矿石的经济价值等问题,并且记录了对岩石分层的观察——这是阿格里科拉对他地质学的另一个重大贡献。他认为尽管矿物藏在岩石的内部,这些岩石的年龄还是比这些矿物长得多——也就是说,是由于包含分解物质的溶液,这些矿物才渗透到岩石的裂缝中。在对未来采矿业的化学分析重要性进行预测的基础上,他对现有的化学工业做了详尽的分析。这本书闻名于世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的木版画,在此后一个多世纪出现的7个版本的书中,这些图画仍被使用。
在《冶金学》一书的前言中,阿格里科拉强调了观察比思考更为重要。这也是他做人的准则。也是通过这条途径,阿格里科拉使矿物学从一门职业转变为一门科学。
他的努力使得地质科学踏出了第一步。
总之,矿物学与冶金学只有在占有大量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