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管理服务委员会主办 纠错热线投稿热线
您是第 8388607 位访问者    投诉
您现在的位置:专家学者网 >> 专利申报 >> 正文阅读

迷雾重重的专利转让之旅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16-01-21 11:36:57

 

       引言: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历史阶段,在这一背景下,鼓励自主创新和发明创造也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相关数据表明,在我国,每年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专利数量达到20多万件,这也充分说明我国公众在发明创造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明人进行创造的目的就在于转化和实施,在于使发明最后形成创新成果,进而市场化,取得回报。但是,从专利走向市场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目前,我国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专利成果“待价而沽”。尤其是对于一些非职务发明人来说,他们在进行个人技术转让和实施方面要跨越的门槛更高,所面临的情况也更为复杂。不久前,《新闻纵横》记者接到许多专利发明人的反映,说他们在转让专利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蹊跷的怪事。对大家反映的情况,《新闻纵横》记者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发明专利一经公布,引来无数信函

  

     中广网北京7月25日消息 (记者刘天思)今年4月20号,对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专利发明人苏浩来说,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这一天,他申请的一项发明专利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授权。专利授权之后,苏浩陆续收到全国各地一些公司的来信,这些来信都宣称可以帮助他推广专利,使他的专利尽快产业化。

 

     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专利发明人来说,在其专利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之后,专利发明人的信息也会同时在国家知识产权网站上公布,此时他们收到各种有关专利方面的信函自然不足为怪。专利发明人苏浩就告诉记者,他的专利下来之后其个人信息就都在网上公布了,包括联系地址,所以自然会有很多公司会通过这样的方式给他发来各种各样的信件。

 

     面对纷至沓来的信件,一个赫然写着“中国重点专利融资对接工程”的信封引起了专利发明人苏浩的兴趣。这封来自北京市国融科技有限公司的信件中明确写着:可以帮助苏浩向来华投资的有实力的外商进行项目推介,换句话说就是帮助他推广所持有的专利项目。苏浩向记者展示了信件内容,上面写着: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北京奥运周期的来临,大大激发了世界各国有实力的投资商家和企业家对华投资合作的热情。但知识产权与专利应用推广问题却变得日益突出。为此,我们将充分发挥国融科技在对接项目与企业投资与市场方面丰富的成功经验和真正的与各行业有实力商家合作的专业优势,为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项目构建平台。苏浩说,在信中,北京国融科技有限公司承诺要给他做的工作一共有七项,包括:带他的项目与对口的商家全力推荐,并全程跟踪该商家对项目的投资进度;将项目与来华投资有实力的外商进行一对一的对接,做到真正的项目产业化,同时还将邀请国内外大型知名专业厂家直接参与到项目融资中去。以最简捷的途径,最短的时间促成他的专利转让成功;除此之外,公司还承诺将帮助他的专利项目进行国际性拍卖;以及在中央级媒体,中国新技术招商网上向海内外进行大力多次的滚动发布。

 

    相信对于任何一个发明专利持有人来说,面对这样的好事都应该喜出望外。可是,拿着北京国融科技有限公司发来的这封信,拥有两项专利的发明人苏浩却一筹莫展。他说,这是他收到的北京国融科技有限公司给他发来的第二封信函。半年多之前,北京国融科技有限公司也曾经给他寄过一封同样内容的信件。苏浩说,正是来自这家公司的那封来信,让他日后卷入了一场闹心的专利转让迷局。谁知就在他还未从那场迷局中走出之时,在他第二项专利公布之后,这家北京国融科技有限公司却又给他来信要帮他转让这个新专利了。

 

    苏浩说,去年11月16号,在他第一个专利公布以后,北京国融科技有限公司就给他来过一封信。信中这家公司说能够帮助他转让专利,在收取了苏浩寄去的500块钱专利转让立项费之后,很快,北京国融科技有限公司一位叫孙健的工作人员就打电话告诉苏浩,有一家美国公司已经看中了他所持有的发明专利,但具体合作细节还有待进一步商谈。此后不久,孙健又多次给远在哈尔滨的苏浩打电话说,专利转让的洽谈进行得非常顺利,北京国融公司为苏浩的这项专利做出的评估价值为308.9万美元。孙健还说,为了让有意购买这项专利的外资公司更清楚地了解这个项目,需要苏浩准备一份专利项目的资产评估报告。

 

    得知自己的专利被美国的公司看中,远在东北哈尔滨的苏浩欣喜万分,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多年的辛苦就要得到回报。于是,在寄了500块钱立项费之后,苏浩被告知他的这个专利转让比较顺利,但需要做一个资产评估报告,他便再次应这家公司要求,通过邮政储蓄汇款的方式,给北京国融科技有限公司指定的账户寄去了3000元专利评估费。

  

     一周之内,苏浩收到了一份资产分析报告,可是这份评估报告却让他感到惊诧,因为他的发明是制作方法、工艺方面的报告,可是公司回给他的却是厂房投资之类的资产评估书,苏浩说:“他做的那个资产评估报告一看就是不懂我的专业,也没有细致了解我的专业,他就把别人的报告剪下来,放到我的资产评估报告书中。我看完之后我就知道是假的了。因为那个报告书做得很离谱,根本就不是一个报告书。”

 

    当苏浩就这份专利项目评估报告向北京国融科技公司咨询的时候,对方的工作人员孙健却告诉苏浩说:“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摆样子,这是一个小事情,人家外商要看这个就给递上去就行了”。

 

     然而,让苏浩越来越不安的是,自从他给北京国融科技公司寄去了500块专利转让立项费和3000块无形资产评估报告费之后,他再给国融公司打电话的时候,却找不到孙健这个人了。

 

    此后,苏浩多次拨打以往和孙健保持热线联系的北京国融科技有限公司的办公电话,但得到的答复不是没有孙健这个人,就是孙健出国了。当苏浩每次拨打孙健手机的时候,其电话都处于无人接听的状态。

 

    “无独有偶”还是“骗局重演”

 

    专利发明人苏浩转让专利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蹊跷事情确实令他百思不得其解。如果说苏浩与北京国融科技有限公司因专利转让所引发的诸多问题只是一个个案的话,那么,同样的经历在不同的发明人身上也发生了,却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人简单地用无独有偶来形容。去年5月4号,是一个让吉林省江源县专利发明人姜汉林终身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申请的一项实用新型专利--电子式车用燃油计量器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授权。几天之后,也就是5月13号,他收到了发自北京国融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封来信。

  

    多年来一心埋头于发明研究的姜汉林说,为搞专利发明,他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获知自己的专利得到国家认可之后,经济拮据的姜汉林,除了希望专利能够尽快转化成生产力,达到他搞发明创造的初衷,另外,他也希望通过转让自己的专利,尽早获得经济回报,从而为自己的下一步发明创造赚取资金。在接到北京国融科技有限公司要为他转让专利的信函之后,姜汉林和这家公司取得了联系。公司的联系人王颖告诉他公司有国家认证技术行业推广代码8003,而且国家占股11%,所以一定会达到专利持有人的满意。由于位居东北偏远山区,信息较为闭塞,姜汉林无从查证对方公司的准确信息,而此时的他,又急于把自己的专利转让出去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接下来,发生在姜汉林和北京国融科技有限公司之间的事情,竟然与哈尔滨的专利发明人苏浩所经历的情节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姜汉林一开始也是先交了一份商业计划书,然后在与北京国融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王颖多次电话联系之后,他得知,国融科技公司给他持有的专利估价是491.32万美元。随后,王颖还以国融科技公司为了保证其专利转让成功为理由,要求姜汉林交纳了专利项目推广费、广告费以及项目资产评估报告费共计2000元。在分两次给北京国融科技有限公司汇款之后,远在东北急切等待“好”消息的姜汉林,却再也找不到北京国融科技公司的工作人员王颖了。他无论什么时候打电话过去都是被一致地告知王颖不在,出国了,于是专利转让就此搁浅。

 

    直到三个多月后,被姜汉林苦苦寻找的王颖终于给他回复了一条手机短信,在短信中,王颖说她已经离开北京国融科技有限公司,王颖在手机短信中还透露了一些有关北京国融科技有限公司的情况。她告诉姜汉林,国融科技公司是一个骗子公司,他的法人代表李立新是一个大骗子,他只收专利人的钱,并不做任何实质性的工作,只是骗钱,而她已离开国融公司了,所以姜汉林只能向国融公司要钱。

 

    此时,与姜汉林有着同样遭遇的专利发明人苏浩,却决定从东北的哈尔滨来到北京,亲自到国融科技有限公司讨个说法。那么,苏浩的这次北京之行究竟会怎样?面对找上门来的专利发明人苏浩,北京国融科技有限公司又会怎样对待?国融科技有限公司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他们到底在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呢?《新闻纵横》记者全程跟随从哈尔滨赶到北京的专利发明人苏浩,和他一起对北京国融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探访。

 

  资格查询
  领导关怀
  • 习近平接见本会顾问庄炎林
  • 副会长张上塘一行拜访老领导
  • 名誉会长周铁农接见委员会领导班子
  栏目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