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生产力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级形态,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共处。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精神,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定位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最能够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精神的崇高事业,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教师队伍的建设息息相关,而打造一个现代化的优秀教育团队,领导人将起到关键的作用。有研究表明,校长权威水平越高,学校管理状况就越好,校长权威与学校管理有效性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性。一位有较高权威的校长,必然具备品德高尚、注重教育和先进管理理念、学识渊博、擅长人际沟通、能够积极应对校内外环境变动、工作不知疲倦等品质。身为一校之长,他所持的教育理念,必定会对治校构成不同的影响,而影响程度,一部分决定于他们持有的教育理念的质量,另一部分取决于他们运用其指导治校实践的自觉性。
校长的个性决定了学校性格,校长的办学理念也影响一个学校所教育学生的思想。正如书中天津大港实验中学宋玉林所说,校长应“方做人、圆治校”。辛亥革命后,北京大学在蔡元培的领导下,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并跻身于中国一流学府的行列。他对大学教育体系的创立,也被浓墨重彩地载入中国教育史。蔡元培与北大的成功,更加印证了校长领导力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书中每位作者能够结合本校实践,探讨校长领导力与学校发展的辩证关系,探讨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思想,阐述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和教育发展规律。我相信,这些理念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需求更加旺盛。但与经济相比,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我们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批办学特点突出、实力较强的学校,而这样综合实力较强的学校的形成,需要一批优秀的师资队伍,更需要一批优秀的校长。他们领导与管理水平的高低,将会对我国教育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了这些校长和教师在教育领域的努力和探索,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会达到一个新的时期,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以上是本人一点浅见,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
中共中央党校原教育长 王瑞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