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专家文章认为,中国如果要实现“大外交”,必须具备一些内部条件。文章内容如下:
当地时间9月22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并发表讲话。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摄
【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26日文章】题:中国实现“大国大外交”几个条件(作者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应当出现的“大外交”格局并没有出现,外交各个方面都在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人们常说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中国如果要实现“大外交”,就必须具备一些内部条件。内部条件包括方方面面,但就中国目前的情势来说,如下几方面显得尤其重要。
首先就是外交战线的建设。大外交需要一个强势外交战线。在国际政治中,尽管外交很重要,但很多问题往往并非外交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这些问题经常远远超出职业外交家的领域和能力,需要政治家并且是具有国际视野的政治人物来搞外交。这方面中国还不到位。
与之相关的是外交资源的整合问题。中国各方面的外交资源都在增加,但没有整合机制。比如说外交、商务和国家安全部门之间没有有效的协调。本来应当是国家利益优于部门利益,但因为协调机制的缺失,结果就是部门利益优于国家利益。稀土的出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由于没有协调管理,不仅导致国家战略资源的巨大浪费,更为严重的是,自己的资源,但话语权好像在他国手中。这和中国进口澳大利亚铁矿石的情形形成了多么大的对比!
大国大外交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外交是考量一个社会是否理性的最好案例。很显然,中国社会的一些人仍然缺乏理性。一旦某一个事件发生,一些人就会喜怒哀乐,无穷发泄。在一定程度上说,中国仍然缺乏理性民族主义,但有太多的义和团主义,动不动就要打打杀杀。这里就要反思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非常重要,它意在培养民众的国家认同感和国家利益感。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着严重缺陷,它激发出了人们对国家的热情和激情,但并没有促使人们对国家利益和追求国家利益的方法进行理性思考。民族主义的确崛起了,但理性还是缺失。民族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要把国家利益最大化,但仍然处于一种情绪化层面的中国民族主义,往往使得国家很难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在一些场合反而是国家利益的最小化。随着社会的开放,中国社会对外交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反思教育和理性精神的培养,越来越成为中国大外交的一个社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