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地时间9月23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纽约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那么,公共外交呢?公共外交在中国似乎变得越来越重要。的确,中国外交如果仅仅靠领导人或者职业外交家,很难全面 “走出去”,公共外交可以成为 “大外交”格局的一部分。公共外交的设想很不错,但在实施过程中有太多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说是为了公共外交,倒不如说是各方为了分割一块巨大的经济利益。无论是媒体还是教育机构,公共外交的设计很差,野心过大,能力不足。
更为重要的是要实现从对外关系到国际关系的转型。对外关系只考虑一个国家对另外一个国家的关系,而国际关系则必须把自身置于整个国际关系的架构内来考虑自己的利益。任何一个大国如果希望有大外交,那么就必须超越对外关系,具有国际关系观。
中国要有大外交,也必须培养自身的国际责任观。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不仅要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且也要对整个世界体系负责。中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界定和培养中国的国际关系观。在中国具有国际观之前,很难有大外交格局的出现。
和国际观紧密相关的,是建设自己履行国际责任的能力。这方面,中国军事现代化需要加速。中国内部的发展需要外部的资源,而同时中国的经济利益也在加快“走出去”。在最低程度上,中国必须具有保护海外利益进入中国和中国利益“走出去”的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并且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这表明,中国对维持现有世界秩序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需要中国的军事现代化。没有军事现代化,中国会继续目前的(如美国人所说的)“搭便车”的局面,不仅保护不了自己的利益,更不用说承担国际秩序维护的责任了。
从精神层面来说,大国外交最为关键的是确立自信。大国没有自信,就不会有大外交。自信精神是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但如果不能在(至少)这里所讨论的各方面有进步,那么自信精神的形成会是—个漫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