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5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披露,巴菲特在洛克菲勒大学举办了亿万富豪秘密聚会,参加的超级富豪包括特纳、索罗斯、纽约市长布隆伯格、著名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奥普拉等。在这次聚餐中,盖茨和巴菲特号召《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最有钱的美国人在有生之年或者死后,至少捐出50%的家产用于慈善事业。这些细节与纳德尔书中披露的“巴菲特阴谋”惊人地相似。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根据《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估计,这些亿万富翁承诺总计捐出至少1250亿美元,这笔钱的数目相当于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给美国造成的损失。据“捐赠美国基金会”统计,受经济衰退影响,2008年美国全国慈善捐款总额3159亿美元,减少2%;2009年为3038亿美元,减少3.6%。于是,巴菲特表示,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和盖茨将在中国和印度推动慈善。如此说来,为实现“巴菲特计划”,两人到中国“劝捐”也顺理成章。
我们暂且不论“巴菲特阴谋”到底是真是假,巴菲特式慈善有一个特点却的确值得我们学习。《经济学家》杂志曾经发明了一个词——“茨善家”。意思指“比尔•盖茨+慈善家”的整个慈善家群体。比起个人慈善,以大慈善基金会为特征的群体慈善,更表现出现代慈善事业的特点。
2007年,比尔•盖茨的三个儿女——5岁的菲比、8岁的洛里和11岁的珍妮弗曾经问他:咱们既然有钱,为什么不帮助纪录片里那个瘸腿的小男孩呢?盖茨回答说:“我们做的是批发,不是零售。”盖茨的意思是说,现代慈善更注重规模效应。
2010年9月22日,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了美国400强富豪排行榜。比尔•盖茨仍然是美国首富,个人资产约为530亿美元。据统计,盖茨的钱如果救助非洲儿童,那么仅他一人一年就可以救助2.2亿个。不过,这些钱如果真的发下去,也许只能解决一两年的问题。因此,越是高端的慈善,越是体现在现代化的“规模效应”上。以盖茨—巴菲特的基金会为例,其规模是福特基金会的三倍、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十倍。因此,正像中国老话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巴菲特阴谋”的背后,其实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来源:《世界知识》杂志。作者:杨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