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形势和美国因素
冷战结束2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东亚地区一直比较和平与稳定,经济发展势头堪称全球之冠。这两年东亚国家又顶住了金融危机,率先复苏。东盟已逐步成为本地区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东盟和中国自由贸易区今年也开始运作,“10+3”、中日韩三边合作等一系列机制相继建立。“中国速度”的影响正在不断扩大。目前大势向好,人心思和。可是为什么在岁末年终形势好像忽然恶化了呢?
诚然,由于历史遗留的一些问题和文化的差异,以及民族国家利益的不同诉求,东亚国家之间存在不少矛盾,但根本原因是美国因素在起负面作用,美国要主导世界的老毛病同东亚国家联合自强以及中国兴起的大趋势不相适应,相互碰撞。
首先,中美关系负面因素在发酵。奥巴马上台后不久便来中国访问,并一再声称,美中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这些话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也并非全是虚假。问题是美国要的是像美日关系那样“主从”关系。中国不可能充当那样的角色。为此美国外交天平“情不自禁”地倾斜到遏制中国的方向。
第二,日本去年政权更迭后提出要与美国建立“对等”同盟关系,并提出要构建“东亚共同体”。这实际上是要改变美日“主从”的性质,这无异于“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现在鸠山虽然被迫下台了,但日本追求平等同盟关系的大势并未逆转,美国岂能坐视?
第三,韩国现政权虽然让美国比较称心,但韩国也在同中国发展“战略合作”,韩、日同中国的贸易总量去年分别超过了它们同美国的贸易。更何况目前韩国的政局仍然存在着变数,韩美军事同盟再怎么提升,也无法取代日美同盟这个基轴。
第四,包括越南在内的东盟与中国的“10+1”关系进展比较顺利,今年又启动了自由贸易区。中国的“和谐周边”主张正在一步一步实现。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奥巴马政府下决心出狠招,使计谋,趁“天安号”沉没事件和日本右翼搞的钓鱼岛事件的机会“搅局”,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一是大肆散布“中国傲慢论”,歪曲中国必要和有限的海防政策。二是刻意宣传所谓的朝鲜“威胁”和中国“纵容”,制造紧张,诱惑一些国家认同美国的安全保护伞,稳固和提升美日与美韩军事同盟关系,并破坏中日韩合作。三是利用南海问题制造更大矛盾和纷争,以便浑水摸鱼,破坏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大好形势。四是利用钓鱼岛事件图谋插手中日争议,把中日美三边关系拉回到冷战时期“2∶1”(美日对中国)的局面,制约中国。五是炫耀美国的实力,特别是军事实力的存在和优势,摆出支持盟国和新伙伴的“不屈意志”。
初步看来,这些举措好像赢得不少喝彩,“亚洲北约”现在又能以“双边同盟”和“双边伙伴”关系慢慢串起来。但这都不过是一些表面和暂时的现象。东亚形势以及中国同东亚国家的关系,早已今非昔比。企图用“亚洲北约”那一套过时的冷战思维来搞遏制中国的包围圈,很难吃得开了。这不仅是因为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平、合作和互利共赢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还因为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睦邻与“和谐周边”政策,平等待人,不搞对抗。“中国速度”的发展和影响美国挡不住,东亚联合自强的潮流美国也挡不住。
对于美国的煽风点火,我们不可小觑,但也无需大惊小怪。近来在周边局势变动时,国内出现一些悲观论调,诸如中国周边为何频起火、如何减少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疏离感”以及“中国周边外交如何扭转”等等。这些观点主观愿望也许是好的,但不符合事实,客观上正好同美国的舆论导向呼应,反而造成了不利影响。
与之相比,另一个极端是国内存在的浮躁情绪,嚷着要“大有作为”,这些大话正好帮了“中国傲慢论”的忙,不应继续蔓延。诚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我们外交更要有所作为,但一定要谦虚谨慎,过头的话不讲,过头的事不做。既不为外部的挑动刺激而锋芒毕露,也不为一些不切实际的赞扬或捧场而飘飘然。只要中国继续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切实推行和谐周边建设和合作共赢的外交,就一定可以扫清美国散布的种种迷雾。(作者:王嵎生,现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