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改革面临战略机遇期
“十二五”规划强调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不过,把“战咯机遇期”用在社会改革方面更为合适。从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来看,社会政策的确立的确需要一个 “战略机遇期”,也就是经济发展快、国家财政收入丰厚的时期。在经济发展还处于低水平或者缓慢的时期,很难确立社会政策,原因很简单,建设社会政策需要大量的经济资源。但从这些年的发展来看,中国似乎正在失去这个“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数十年,并且国家聚集了大规模的财政收入,但没有能力确立社会政策。如果在“十二五”期间改革不能找到突破口,那么这个“机遇”或许很难再回来。从这个意义上,强调“攻坚”具有非常的意义。
那么,如何找突破口呢?很多人想到了政治改革,希望通过政治改革为社会改革找到突破口。政治改革很重要,问题是什么样的政治改革?如果政治改革不能做到有序可控,那么不但推进不了改革,反而会造成国家社会秩序失控。在这方面,无沦是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转型,还是其他类型发展中国家的转型,都提供了非常多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因为改革难以进行,社会矛盾突出,民怨很深,在这个时候并非简单的政治改革可以解决问题。很多人要求政治改革,主要是鉴于既得利益集团强大这个事实,希望通过政治改革来克服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来推进改革。但从各国的改革经验来看,政治改革搞不好反而会巩固既得利益集团,它们可以摇身一变,用各种“民主”的手段来阻碍改革进程。
这样,中国就面临着一个政治难题。在改革问题上,中国是个典型的危机驱动型的社会,没有危机就没有进步,但危机叉会对整个社会和国家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难道一定要等到一场大规模的危机之后才能找到改革的突破口吗?这倒不见得。关键在于执政党一定要有危机意识,或者中国领导层再三强调的“忧患意识”。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既得利益集团,存在既得利益并不见得不能推进改革。改革并不见得不合乎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既得利益阻碍改革,主要在于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没有长远利益概念。执政党要给予既得利益集团强大的压力。在没有压力下,既得利益集团很难对自己的利益有长远的考量。
突破口可能在房地产领域
从“十一五”规划的经验来看,社会改革不能全面出击。能够做的已经做了,如果继续进行全方位改革,就很难找到突破口。无论是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和住房,如果其中有一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那么就会带动其他方面的改革。
从现实情况看,这个突破口可能在房地产领域。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看。
在政治方面,政府在房地产问题上已经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但到现在为止并没有取得重大的进展。在这场和既得利益集团的较量中,如果政府退缩,政府的政策甚至政治“信用”就会受到严重损害。一旦政府退缩,既得利益集团会变得更为强大。
在社会层面看,社会对房地产的抱怨最多。这是因为房地产对社会来说最为重要,是社会生存的基础,尤其在中国文化背景中。房地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产品一旦泡沫化,就会造成社会的泡沫化。
在经济层面,房地产已经俨然成为中国经济尤其是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不仅存在着严重的泡沫,而且也有效恶化着中国的产业结构。现在,各级政府拼命地从房地产谋取暴利,不思企业改革、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房地产病”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病。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通过发展房地产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反的例子则有,很多经济体因为“房地产病”而衰落。
从政策平台建设来看,如果设计得好,房地产改革可以带动其他领域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积金、社区建设(包括宗教和种族和谐)等方面的改革。在这方面,中国可以向诸如新加坡那样成功的国家学习到很多好的经验。
如果能够在“十二五”期间,甚至更长的时间,}巴房地产领域改革好,那么就可获取数十年的社会长治久安,社会稳定了,民众怨气少了,就可以为政治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作者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