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友旺作品
或许,陈友旺这个名字在演艺圈里并不响亮。但是,翻开他演绎过的人物看到徐天宏、邓车、袁术、华武、楚无忌、鲁迅、梅老九、香草爹……太多纵横荧屏,穿越古今的角色名字,就像串在他五十多年演艺生涯中闪闪发光的珍珠,不得不让人惊叹。
从小就热爱艺术
1948年,陈友旺出生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北京。陈友旺的家境不错,思想和文化都比较传统,最初父母是想将陈友旺培养成一个规规矩矩做学问的人,希望他课余时间能够坐在家里多看书写字。“5岁开始,父亲就逼着我描红模子,等描的时候长了自然而然也就喜欢上了。此后就一发不可收拾,7岁时我就在宣武区的‘少年之家’里进行写生,临摹,色彩等一系列基础训练。至今,我依然觉得这对于我日后的人生是有帮助的。”陈友旺回忆起童年时的情景,自豪地说道。
除了看书写字,陈友旺还经常和小伙伴们三五成群地去戏园子里看戏,久而久之他活泼好动的天性和超强的模仿天赋便显现出来。在学校里,他经常登台演出,唱戏,跳舞样样俱全而且都表演得有板有样、惟妙惟肖,因此,陈友旺常常在学校里得到老师的赞誉和同学们的喜爱。陈友旺笑着介绍道,“对于戏曲的喜爱,也许真的是命中注定的。当初小时候没有现在的孩子拥有这么多玩具,去看唱戏成为了当时除了写字之外的唯一乐趣。”11岁那年,原本抱着花一毛钱报名费去试一试的心态,经过几轮严格的考试后轻松地考进了北京市戏曲学校。从此,陈友旺正式开始了与众不同的演艺生涯。
进入戏校之后,陈友旺专工文武小生。当时一进校园陈友旺就经常有演出的机会,每次都被老师赋予重要的角色。1960年考进戏校,1961年期末,就在西单大戏院进行汇报演出。在《铁弓缘》中他被安排饰演匡忠这一重要的角色,并且获得了在校师生的一致赞赏。陈友旺解释道:“那时候,在戏曲行当中梨园弟子很多,像我这样有天赋却不是世家传承的很少见。因此,戏校的老师们更是愈加珍惜我的天赋。所有的老师都在我的身上下了狠功夫,无论上学还是放假,天天逼着我练功。真可以说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了。”正是严师出高徒,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陈友旺逐渐在学校众多同学当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戏校有名的未来戏曲之星。
八年过去了,陈友旺从刚入校门的少年一转眼长成了一个大小伙子。1968年戏校毕业的他等待着幸福的来临,但是没想到,当时剧团的领导有着“极左”的思想——他们是按照出身来挑选演员。“出身不好”的陈友旺莫名其妙地与其他同病相怜的同学们被分到了平谷县山东庄公社北寺大队,不得不开始了他的农民生活……
在逆境中学会坚持
虽然背井离乡的孤寂和单调繁重的农活充斥着陈友旺,但是他依然没有放弃多年来在戏校所养成的习惯。每天早上,他仍然像在学校时一样早早的起来,练功、喊嗓子。“那时候在戏校学习,早上天朦朦亮,就开始练早功了。这么多年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就像每天要吃饭、睡觉一样。那时候虽然身在农村,但是我的心还在戏曲表演上。我坚信有朝一日我可以再次登上梦寐以求的舞台。”陈友旺讲述着那段苦涩的记忆。
老天还是眷顾有心人。1970年全国各大军区开始响应上级号召,在部队里普及样板戏,因此各大军区部队开始招考文艺兵。当陈友旺得知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招生时,他兴奋不已,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经过严格的业务考试,没想到又是倒在了最后一步——政审还是没有通过,陈友旺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委屈。陈友旺回忆起当时的的窘境说道:“屡次因为家庭的原因,我一次次的倒在了政审上。说实话,当时我真的很沮丧。也有过想放弃的念头。好在我碰到了一名‘伯乐’,是他带我走出了困境。没有他,也就没有如今的陈友旺。”这名伯乐就是当时负责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招生考试的副大队长——张振东。当时68军204师师长张平也在主抓样板戏——《沙家浜》的演出推广工作,恰好急需一位“郭建光”。求贤若渴的张平师长就向正在北京招生的张振东救援,得知老朋友张平有难处,张振东就想起了业务能力优秀,但是有一些“特殊情况”的陈友旺。因为张振东实在是难以割舍对陈友旺的喜爱,觉得如此文武全才的陈友旺不该为出身背景所累。因此,张振东毫不保留地把陈友旺的情况介绍给了张平师长。然而爱才如命的张平经过询问,确定陈友旺没有任何政治问题后,当场便拍板,“陈友旺这孩子我要了!”
陈友旺如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激动不已。他说:“当张振东队长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我时,我兴奋地热泪盈眶,都忘记了带着行李,急忙连夜奔赴了部队驻地。不仅如此,张振东还给我买了火车票,又给了我一些钱和粮票。张振东队长为我所做的一切我都牢牢的记在心里。如果没有他的推荐和张平师长的坚持,就没有今天的陈友旺,我深信好人一定会有好报的。”
陈友旺是幸运的,他终于穿上绿军装,进入了部队文工团。多年的挫折和等待,陈友旺不仅学会了勇敢地面对逆境,他相信只要勇敢地面对它,努力地拼搏进取,终究会有峰回路转的那一天。陈友旺做到了,同时他也开启了崭新的人生之路。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