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管理服务委员会主办 纠错热线投稿热线
您是第 8388607 位访问者    投诉
您现在的位置:专家学者网 >> 会内动态 >> 正文阅读

与时俱进发扬光大 科学发展大展鸿图

河北省政府原副省长刘健生在京津冀民俗文化发展高峰论坛上的致辞
作者:刘建生  来源:中国专家网  2016-01-04 14:23:52

 


河北省政府原副省长刘健生

 

各位来宾、各位代表、朋友们、同志们:

 

     在银羊辞岁,金猴迎春之际,时逢伟大领袖毛主席122年诞辰的喜庆日子里,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古城涿州,京津冀民俗文化发展高峰论坛隆重开幕了。在此,谨表热烈地祝贺!并向与会代表致以诚挚的问候!

 

    今天,来自中直机关和京津冀的有关领导、专家和企业家们欢聚涿州,可谓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学习机会。会议安排要我讲话,说实话我对民俗文化研究的不够,知之不多,是个门外汉。但盛情难却,只好讲几句很不成熟的看法,就教与各位专家。

 

    一、 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个多元一体的大文化。所谓多元一体的大文化,是指其包括不同的地域文化,如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南粤文化等;包括不同的行业文化,如农耕文化、商贸文化、军旅文化、市井文化、宫廷文化、民俗文化等;还包括不同信仰方面的儒家文化、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等。几千年来,我国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二、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人类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文明是与文化相伴而生,愚昧是与落后结伴而行的。文化是走向文明、富强和幸福的必经之途。民俗文化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的智慧结晶,是几千年中华文明在平民百姓生活中的生动体现。可以说,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基础,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俗文化,对于进一步弘扬中华主流文化,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富民强国的中国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传承民俗文化理所当然的是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社会责任和肩负的时代使命。

 

    三、 民俗文化是提升地域竞争力和社会形象的重要资源。

 

    一个地方的民俗文化,鲜明地体现着其所在地域的民风民俗、文化底蕴、地域乃至经济特色。当今社会,一个地区的形象塑造和维护,及其竞争力、影响力的增强,不仅仅取决于其经济结构与产品质量的优化,以及相关环境、区位的优越,在一定程度上也还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地域及经济特色。例如,我省蔚县的剪纸文化、曲阳的石雕文化、吴桥的杂技文化、武强的年画文化、磁县的陶瓷文化、藁城的宫灯文化等民俗文化都大大提高了这些县的知名度,成为其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一张张靓丽名片。

 

    四、 民俗文化,也是维系整个社会良性发展的行为准则。

 

    民俗文化来自民间,服务于民众,具备特有的社会教化育人,乡土知识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通过大力弘扬和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可以使人们在文化的浸润中提高素质,规范行为,升华境界,提升人格,从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发展。

 

    五、 促进民俗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必须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民俗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应纳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之中,要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其繁荣发展的生机和活力。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确保民俗文化建设沿着正确地方向推进,更好地实现大发展、大繁荣。

 

    河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千百年来,无论是燕赵文化的交汇,还是多民族文化的融洽,都创造和衍生了大量的民风民俗,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特别是自元代以来,京畿大省地位的确立,进一步推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使燕赵大地的民俗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成为燕赵文化中最具特色,最富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省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主要有:民族礼仪礼节、民间习俗以及舞狮、拉花、武术、杂技、摊戏、吹歌、皮影、剪纸、年画、雕刻、陶艺、苇编等民间文化艺术。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在厂馆建设,人才培养,资金支持,政策扶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全省民俗文化事业在新形势下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同志们,2016年的到来,拉开了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序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形势,令人振奋。这次京津冀民俗文化发展高峰论坛在我省召开,必将对京津冀传统文化的融合与民俗文化的发展,进而对京津冀一体化的协调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京津冀一定能够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在互需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指导下,努力将京津冀真正建设成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从而风雨同舟,一荣俱荣,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

 

    最后,预祝京津冀民俗文化高峰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来宾、与会代表新年康乐,万事如意!

 

    谢谢!

                                                            

20151226

 

 

  资格查询
  领导关怀
  • 习近平接见本会顾问庄炎林
  • 副会长张上塘一行拜访老领导
  • 名誉会长周铁农接见委员会领导班子
  栏目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