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生,现任中国美术馆常务副馆长,二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第十届至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评委,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国家画院、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专家特殊津贴。
初见马书林老师的作品,我就被生动率真的形象和豪放不羁的笔墨所深深吸引。他的戏曲水墨人物画,寥寥数笔,妙趣横生,色墨交融,气象阔大。这些作品突破了传统的水墨人物画程式,新颖独特,悦目赏心。
学习技法,而不囿于技法
自幼酷爱绘画的马书林,少年时期曾在沈阳的少年宫书画班接受了绘画启蒙,后来有缘结识鲁迅美术学院的王义胜老师,开始了工笔画的学习。
1977年恢复高考,马书林报考了鲁迅美术学院。当时由于停考数年的压力,那一年累计有一万多人报考。回想起来,少年时的忐忑还记忆犹新,“当时不敢想真的能考上,只是试一试”。在等待放榜的日子里,马书林刚进入钢管厂工作,没想到竟意外地收到了美院的录取通知。由此,他和中国画结下了终身不解之缘。
大学期间,马书林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他一面认真学习自己的工艺设计专业课,而对中国画的练习也从未放松。那段时间,他临摹了大量的经典之作,如《簪花仕女图》、《溪山行旅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寒鸦图》等,不仅对传统书画有了更深入的体会,也打下了扎实的笔墨基础。而与专修中国画的同学不同,设计专业的他对形式美更加敏感,也更讲究形成自己的个性语言。对他而言,盲目崇拜权威是舍本逐末:“无论学什么技法,对创作来说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表达艺术家的感受。”
学习技法,而不为技法所累,是考验艺术家是否具有创造力的关键所在。中国画界最大的弊端就是泥于古法,陈陈相因,作品毫无生气。马书林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问题,他既苦练传统的笔墨技巧,同时又不拘门类地吸收营养,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艺术面貌。大学三年级时,他的工笔画作品《向天歌》在全国青年美展亮相,并斩获三等奖;时隔四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的他,又凭借工笔画作品《鹅 鹅 鹅》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这幅精微描绘的群鹅图,更像是一级承前启后的台阶:两米高的巨大尺幅,突破了工笔画的常规;而背景的处理大胆采用写意晕染,工写结合,相得益彰。这些细节,都蕴藏了后期风格转换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