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新闻网讯(记者 吴业园 文/摄) 2006年以来,永修县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始终坚持把新农村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城市理念建设农村,以市民理念塑造农民,走出了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城乡统筹发展新路子,实现了农村经济大发展、农村面貌大变样和人居环境大改善。全县共有860个自然村庄36126户农户近14万农村居民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源”的生活目标,新农村建设连续9年获得全市第一、全省先进,在2010年8月10日全省新农村建设五周年总结表彰会上,该县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五年工作标兵县”。
1、强化组织保障,坚持高品位推动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把新农村建设列为全县重点工作之一,坚持推行“半月一简报、一月一调度、一季一督查、半年一小结、年终一考核、年底巡回看变化”的工作推进机制。坚持县四套班子领导挂点联系、县直部门挂点帮扶、下派指导员驻点指导和县新村办分组下乡督查指导等工作制度。
县财政每年在足额安排新农村建设及农村清洁工程配套资金的基础上,还增配资金100万元以上,重点用于精品点打造。县委书记、县长多次参加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协调会议和深入建设点检查指导工作,多次在全县重大会上明确提出,永修新农村建设及农村清洁工程要严格按照省市要求,高标准建设、高品位推进、高效益发展、高要求管理,保先进、出经验、上水平,争当全市第一,全省先进。
2、切实加大投入,解决资金难题
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清洁工程,资金投入是保障。为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现实难题,永修县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整合各口涉农资金,确保预算资金一分不少,涉农资金集中倾斜。
一是资金预算到位。县财政在安排经费时,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清洁工程县级配套资金和专项工作经费(每年40万元),百分之百预算到位。对新农村建设专项奖补资金,县财政按进度分3次及时拨付。
二是资金追加到位。县财政每年另行安排100万元用于精品点打造,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2006年以来,县财政在投入8000多万元的基础上,每年追加奖补资金300多万元,对全县19个乡镇集镇进行了集中整治。
三是资金整合到位。专门出台了《关于整合国家支农资金使用管理实施意见》,明确农村交通、农业综合开发、移民开发、血防改厕、农田水利、农业产业化等涉农项目资金,向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清洁工程倾斜,统筹安排使用。通过资金整合,每年,全县各口投入新农村建设的涉农资金就多达2000多万元。
3、坚持规划先行,提升建设品位
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清洁工程,规划是前提,是基础,是灵魂。工作中,该县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高品位设计,高标准操作,精心制定村庄整治、产业发展、社区建设和农村清洁工程等系列专题规划,确保每个规划符合各点实际,体现各点特色。
村庄整治方面,坚持以“三清七改和三绿一处理”为主要内容,强调“三清”、突出“三改”,打造精品、形成特色。在搞好村庄环境整治的基础上,结合村庄经济状况,选择条件较好的建设点进行重点打造,按照“进村一条水泥路、环村一片林、村前一口塘、村中一广场、房前屋后一银行”的建设标准和“四美四和谐”要求,搞好庭院美化绿化,普及太阳能、沼气,大幅提升建设品位,涌现了一批特色产业村、太阳能村和沼气村。
4、坚持产业强村,促进农民增收
新农村建设不单纯是新村建设,关键是发展产业。培育壮大农村主导产业,是新农村建设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为此,该县结合打造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把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培植主导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坚持以产业富民,以产业强村。为此,该县实行了以下措施。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二是制定政策奖补。制定明确的产业发展奖励补助办法,县财政每年安排500多万元资金,用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特色主导产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在政策的激励下,新农村建设点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普遍高涨;三是实行分类指导。山区建设点重点发展以柑橘、九江水梨为主导的特色果业,湖区建设点大力发展以出口蔬菜、水产为主导的种养产业。景区沿线建设点紧紧抓住柘林湖—云居山景区、庐山西海国际度假村旅游不断升温的机遇,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山庄”等观光旅游农业。全县涌现了一批果业蔬菜种植、水产畜禽养殖和农家乐乡村游等产业新村。全县已发展“一村一品”行政村110个,90%以上的建设点培植壮大了特色产业;四是创新合作模式。鼓励和扶持建设点产业大户领办、农民合伙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从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优先支持。
全县已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98家、家庭农场256个,95%以上的建设点成立或加入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点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以上。
5、推行“445”模式,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是建设生态文明农村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配套工程。为此,该县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操作标准,积极探索和推行“445”处理模式(明确“四个主体”:农民、保洁员、理事会、环卫所;强化“四项机制”:宣传培训、资金投入、制度保障、督促检查;推行“五种分类处理路径”:沤肥、回收利用、铺路填坑、封存、焚烧),切实搞好全县795个新农村建设点和19个乡镇集镇的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努力做到:所有建设点落实“五具备”,即户有分类桶、村有垃圾焚烧炉(池)、有保洁员、有垃圾储存点,保洁人员有一套清扫工具;所有乡镇集镇做到“六到位”,即有环卫所、有环卫设施、有垃圾处理中心、有再生资源回收站、有一支环保队伍、有专项工作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