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在基层成长,干部从基层选拔,干部到基层培养,是我们党的一贯用人方针。无论是革命、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都注意把有潜力的年轻干部派到基层接受锻炼和考验,适时把具有基层领导经验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这是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党政机关干部来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考试录用公务员是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大进步,大大提高了干部队伍的知识化水平,但同时也带来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从学校门直接进机关门的干部越来越多,机关中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逐渐减少,而且机关层次越高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越少。改革开放初,干部队伍结构的突出矛盾是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现在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问题已经得到较好解决,而“三门”干部多、基层经验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起来。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就会造成干部队伍来源结构的根本性缺陷,一方面会增加领导机关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危险,一方面机关有不少高学历的年轻人因为缺少实际经验而难负重任。我们要充分认识从基层培养选拔领导机关干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树立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让优秀人才到基层去,让领导机关干部从基层来。
推动领导机关干部从基层来到基层去,是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决策。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央就开始抓领导机关干部的结构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许多干部长期在机关工作,缺乏基层实际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锻炼,应该尽快补上这一课”。胡锦涛同志也指出,“要有计划地组织中央部委和省级党政机关中没有做过基层工作的处级以上干部到基层去锻炼,努力改变目前一部分高中级干部经历比较单一、缺乏全面领导经验的状况。”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下发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和中组部关于加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意见,对新形势下做好从基层培养选拔干部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到2012年,中央和省级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都要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到2015年,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工作部门领导班子成员中,具有基层领导工作经历的,要达到一半以上。
各地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贯彻中央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坚持和完善从基层培养选拔领导机关干部的制度,充分调动和激发干部到基层去的内生动力。各级党政机关提拔领导干部,要优先从具有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优秀干部和人才中选拔。要完善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工作制度,有计划地安排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机关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主要到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或急难险重岗位上工作。越是发展潜力大、越是工作表现好的骨干,越要舍得放下去。要坚持和完善从基层考录公务员制度,积极从农村、社区优秀基层干部中考录公务员,注重从志愿下乡的大学生“村官”中考录公务员,探索从优秀工人、农民等一线人员中考录基层公务员的办法,逐步提高党政机关新录用公务员中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要有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立足未来10年、20年乃至更长时间事业发展对领导人才的需要,制定和实施干部培养规划,改革和完善选调生制度,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引导有志从政的大学生到农村、企业、社区经受锻炼和考验,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
领导机关的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朝下走,主动到基层去,到艰苦困难的地方去,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现在一些机关干部不愿意下去工作,有的认为领导机关层次高、机会多,比基层提拔得快;有的怕应付不了基层的复杂局面,干不好会影响自己前程;有的觉得基层工作太艰苦,担心下去后回不来。这是一种短视眼光。胡锦涛同志指出:“凡是在各种领导岗位上有所作为、成绩突出的干部,都是注重实践锻炼特别是基层实践锻炼,在丰富生动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这已经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基层虽然条件较差,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基层虽然矛盾复杂,但复杂环境更能锻炼人;基层虽然层级较低,但直接为百姓服务,更能体现一个干部的价值。沈浩同志在安徽省财政厅工作了近20年,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主任科员,到小岗村担任党委书记6年时间,不仅带领小岗村民根本改变了后进面貌,而且实现了自己精彩人生的理想。实践长才干,历练出人才。基层舞台大、天地宽、机会多,干部到基层去,既是党的事业发展需要,也是自己健康成长需要。有志者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最能锻炼意志、最能增长才干、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去。干部的基层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本文系李源潮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