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省”招应对通胀
总有东西在涨:如果不是工资,那就是衣服、食用油和汽油。自买房以来,小聂一直把家用开支当作一道深奥的数学题,从数字来看,这不无根据。虽然薪水涨了一些,可怎么也赶不上物价,一个月下来小聂家的吃穿行比去年多出将近2000元。
从1920年开始,女人裙子的长短与通胀的数学关系就屡屡应验。灯火璀璨的南京路东头,小聂通常是从这里开始逛街。以前流行超短裙,今年却时兴起1945年“离地不到12英寸的宽摆大裙”,这让小聂倒吸一口凉气:如果按照流行的款式,得花上比去年多出一倍的钱。
时尚杂志一致反对去年那种“过分的性感”,转而鼓吹复古风。它给小聂一样的女人设计了一种“错觉”:时装因用料更多而越贵。小聂老公却觉得,裙子变长是假,价格上涨是真。就拿同一品牌的羊毛大衣来说,去年才2000元,今年最少都要3580元。
沿着南京路往东到人民广场,有个促销羽绒服的“羽博会”。让小聂头疼的事出现了:成百上千的羽绒服堆积在这里,绝大多数标价七八百元,但凡领口袖口带着兔毛、貉毛的羽绒服都超过两三千,品牌羽绒服价格至少涨了20%。
小聂去批发市场,老板倒是很干脆,“5件起批羽绒服,单件六七百。”他给小聂算了一笔账:鸭绒从每吨20多万涨到将近30万,棉花每吨涨到两万五左右,加上辅料和人工费涨价,今年羽绒服的进货价几乎翻番。为了省钱还房贷,小聂想出不少方法。结果这个月家里在服装上的花销占比比去年同期增加了近34%。婆婆爱吃的迁西甘栗从原来8.8元一斤涨到了15.8元一斤;两对装的阳澄湖大闸蟹比去年涨了100元;莴苣通常是1元一斤的,现在已经翻倍了;苹果去年还是6.8元,现在要8.8元;一般的大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平均涨幅都在两成左右,小聂买的多力葵花油5升装则从每桶67元涨到了81元。上海统计局说,9月份上海食品类价格上升9.7%。
虽然想方设法缩减开支,小聂月底合计下来却发现,这个月的饮食支出同比多了200块。
深圳
菜价涨得“吃不消”
“涨涨涨,吃的用的都在涨。”这是最近一段时间深圳刘女士购物最直接的感受。
“今年年初,生菜还卖过5毛钱一斤,现在都涨到4块5了。”虽说各种自然灾害导致农作物减产,引发价格上涨,但一些商品的涨价幅度还是让刘女士感到吃惊。“以前40多块钱买5升装的食用油可以有多种选择,现在最便宜的也要五六十块一桶了。”“还有面粉。”谈到价格上涨,不管家里“后勤事务”的丈夫也发话了。在他的印象中,50斤包装的面粉价格还停留在2006年的50多块钱,这两天偶然间发现已经上涨到80多块了。
食用油、大米、面粉等居民消费量还相对比较小,真正对居民影响较大的还是蔬菜和水果。
今年上半年,蔬菜价格普遍在3、4块钱一斤,而现在5块钱一斤的蔬菜非常普遍。菠菜价格现在已经涨到每斤6块钱,连最不起眼的白菜,超市里最低价也在每斤1.98元,个别品种和产地的白菜已经卖到了4块钱一斤。现在一把青菜5块钱,一个苹果4块钱。钱越来越不值钱了”。刘女士的婆婆看到媳妇从超市购物回来,翻看着袋子上的标签,忍不住唠叨起来。
除了蔬菜、水果以及米面油价格的上涨外,早餐也开始涨价。以前两个鸡蛋1.5元,现在一个鸡蛋就是1块钱了。涨价的还有豆浆,以前1块钱1杯,现在变成1块5一杯了。虽然1块5也不会阻挡深圳市民消费的脚步,但换算为涨幅,却已高达50%了。刘女士开始担心,这种价格上涨的势头会蔓延至所有商品。
这个周末,看到棉被棉衣的价格变动,刘女士发现自己的担忧并非多余。随着天气转凉,棉被成了热销商品。虽然商场也在搞特价促销,但相比去年仍然上涨了不少。“花两三百块钱买一床被子,在今年有些伤脑筋,而在去年很容易。”同步上涨的还有冬天穿的睡衣,涨幅差不多在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