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管理服务委员会主办 纠错热线投稿热线
您是第 8388607 位访问者    投诉
您现在的位置:专家学者网 >> 学术动态 >> 正文阅读

转基因水稻推广再起波澜:比非转基因水稻更安全?

来源:广州日报  2010-12-21 14:46:01

  性能:比非转基因水稻更安全?

  广州日报: 公众一直对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存在着质疑?

  中心:我们理解公众对此的各种疑虑。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食物,杂交育种、传统种植、有机种植或转基因作物都不能保证100%的安全。事实上,转基因食品是有史以来评价最透彻、管理最严格的食品,通过了安全评价的转基因食品肯定是安全的。目前,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广泛遵循实质等同(Substantial equivalence)原则和个案分析(Case-by-case)原则。实质等同原则即评价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目的,不是要了解该食品的绝对安全性,而是评价它与非转基因的同类食品比较的相对安全性。

  从1999年通过农业部审定后,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系历经10年的各种安全评价试验,如此漫长的过程,本身说明了国家对转基因作物的负责态度。公众担心的转基因水稻的食用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农业部指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等多个第三方单位和华中农业大学的科学家进行了长期、大量、反复、多项目的研究,结论是转基因水稻无论是食用,还是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都跟非转基因水稻一样安全。由于它减少化学农药用量80%,因此比非转基因水稻更安全。

  广州日报:有人说转基因技术虽然已经很成熟,但仍有不可预期的风险,因此转基因水稻至少要经过几代人试用没问题才能推广?

  中心:我们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任何事物都存在不可预期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永无止境。抗虫Bt蛋白的科学研究已近100年,广泛使用已有70多年,比人们使用杂交稻的时间还长40余年,至今未发现对人类和环境存在危害,凭什么说杂交稻是安全的,Bt抗虫水稻就不安全呢?有人说转基因水稻没有经过几代人的检验就不能吃。我们认为很荒唐。科学必须实事求是,必须摆事实讲道理。

  广州日报:如何让公众更好地了解这一新的科研成果?

  中心:转基因水稻的研究和产业化存在的最大问题不是科学和技术的问题,而是认识问题。我们遗憾地看到,由于一些机构和媒体的误导和炒作,使得消费者已经对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和转基因食品安全的认知及心理状态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公众对转基因的认知误区,表明我们相关知识的科普工作还有很多欠缺,目前我们正设法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普宣传教育,让更多的公众享有正确的知情权,让公众了解生物技术,培养公众对转基因产品及其安全性问题的客观公正认识。

  专家建议:对转基因食品立法

  2010年11月26日下午4时,张启发教授到中国农业大学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是“水稻功能基因组与作物遗传改良”,到会听众近200人。

  会上,一名中年女子高喊,紧接着,一个戴红帽子自称是工程师的老头开始往讲台上冲,试图抢夺话筒。张启发对他说:“你既然是工程师,那么,应该按学术讨论的方式来交流,请你回到座位上,你有问题可以提,我来回答。”此人大声喊道:“农业大学办在城里,这不是见鬼吗?今天我见到了你们这些鬼!”顿时会场大乱。

  张启发被围攻之事源自国家批准的两项最新的转基因水稻种子。《中国新闻周刊》称,在湖北已出现了转基因水稻的规模种植,这些都引起了人们对于转基因水稻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对于其安全性存在着质疑。

  事实上,转基因作物是否存在危险,科学界一直存有争论。而且相左的实验证据不断出现,让人无从判断。目前,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仍是一个有待研究的科学问题,在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前,对于这种食品保持谨慎也是一种科学态度。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程恩富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鉴于粮食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如果转基因技术被应用于中国的粮食生产,则“举其十利不能掩一弊”,风险将难以估量。

  专家建设,为了确保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国家的粮食安全,全国人大需要就转基因粮食品种的商业化生产,以及加强对转基因粮食和工业原料的进口、经销环节监管进行立法。(记者何涛)

  资格查询
  领导关怀
  • 习近平接见本会顾问庄炎林
  • 副会长张上塘一行拜访老领导
  • 名誉会长周铁农接见委员会领导班子
  栏目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