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乐村第一书记刘光辉和他的手绘地图(潘浩/摄)
今年3月,自治区党委作出了从自治区、市、县三级机关中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贫困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的重大决定,3000名优秀机关干部由此走进了贫困村。
他们被要求充分发挥自身在信息、资金、技术方面的优势,帮助贫困村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为地方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从繁华都市到冷寂的贫困村,从舒适的机关办公室到艰苦的贫困村,第一书记们在村里过得怎样?7月6日,记者到三乐村采访了第一书记刘光辉。下村几个月,刘光辉坦言,自己不仅变黑了,变瘦了,从南宁市扶贫办出来的他在工作上也有了许多不同的感悟。
一张手绘村屯地图
在三乐村采访的过程中,为了让记者了解村庄的情况,刘光辉顺手从兜里掏出了一张白纸,纸上的折痕都起了毛。
打开一看,竟是一张精心手绘的地图,三乐村16个屯和链接这些屯的大小村道都一一画出,简单明了。
“这是在村干部的指点下,我自己绘的,以便我平时到各个村屯走访。”刘光辉解释道。 三乐村地处马山县北部的大石山区,下辖16个自然村,是马山县最贫困的村之一。这里山岭连绵,16个屯就散落在一座座坡岭背后,由一条条窄小的村道连接着。刚来的时候,不熟悉农村环境的刘光辉每次下屯都要由村干带着。
后来,为了不麻烦村干,他干脆手绘了这张地图。
“有的村屯只有一条不明显的小岔道,不熟悉的会走错。有了这张地图就不怕在山里转圈圈了,还懂得怎样走最快。”刘光辉说。
接地气,是党和政府对贫困村第一书记的基本要求。第一书记不仅要“身”进驻贫困村,“心”也要走到老百姓身边,不能“身”到了贫困村,“心”还高高在上,不了解村里的情况。16个屯走一圈有14公里,为了尽快掌握三乐村的情况,从4月入驻三乐村开始,刘光辉坚持每天都要下两三个村屯,了解民情,掌握各屯贫困情况和致富基础。短短几个月他已经熟悉了地图上标注的每一块土地。
如今刘光辉已经很少再用这张地图。村屯开会常常安排在晚上,刘光辉戏称现在即便闭着眼睛走夜路,他都能从各个屯摸回宿舍。他心里早已存下一张三乐村地图。
和村干同吃同住
贫困村的工作生活是非常艰苦的,在市扶贫办工作过的刘光辉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然而,真正住进贫困村后,他才有更真切的体会。
三乐村的村委办公室很简陋,借的是学校的地,两三间平房中的一间。
去年,村委在扶贫单位的赞助下将破旧的办公室粉刷了一遍,在办公室上加盖了小屋,刘光辉来后就住那加盖的小屋里。一张床一张桌,没有多余的东西,最让他无法忍受的是闷热。进入夏天后,小屋在阳光暴晒下如同蒸笼,人一进去就汗流浃背。这让习惯了空调的刘光辉十分难受,一个月后,他只好搬出来,跑到村干家借住。
“现在是真正和农民同吃同住了。”刘光辉打趣道,笑声里充满了乐观。“还不错,习惯就好。和村干同吃同住,能够更真切地了解村里情况,了解本地风土人情。”最难的还是语言。刘光辉和村干交流没什么问题,到和村民交流却碰上了麻烦。村里大多数是听不懂普通话和白话的老人,而刘光辉又不会讲当地土话。
最初每次走访,他都要拉上一两个村干当“翻译”。几个月后,他勉强听懂一些当地语言,能独自到村民的田间地头开展工作了。
同样的工作不同的感悟
扶贫是刘光辉的本职工作,这一次到贫困村当第一书记,第一要务也是帮助贫困村脱贫致富。工作性质一样,工作呢?刘光辉感言:大不一样了。
“以前下乡,一般就是到县里听听汇报,了解情况;陪领导到各个示范点走走、看看……”刘光辉说,在扶贫项目的扶持上,最大的不一样是“过去,是我们到了示范点,农民向我们汇报这个项目怎么好、哪里好;现在,我们要带领群众致富,就变成了我们要站在农民的立场去看项目,去告诉大家搞这个项目、建设这个示范点怎么好、哪里好”。
今年,三乐村建起了百香果示范基地,该基地是自治区“十百千”产业化扶贫工程项目之一。百香果示范基地要帮助的不仅是目前被列入该扶贫项目的困难户,更大的目的是通过示范性作用带领更多的农民种植致富。而刘光辉目前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向村民们宣传这个项目,宣传百香果。“农民最大的顾虑就是不了解百香果,不敢种,我就要给他们讲讲种植百香果的好处,算算收益。”前阵子,基地由于百香果苗供应不足,当初租下的田地有部分闲着。这农民们有些着急,一见到刘光辉就抱怨。
“以前你能听到这样的抱怨吗?”记者问。 “以前也经常下村,每次到示范村、示范点向农民了解情况,听到的都是‘好啊’‘好啊’,哪里听得到这样真实的抱怨?现在才知道只有在农民身边才能了解真实的情况。”刘光辉感叹。
驻在村里,刘光辉就得按照农民的作息时间来开展工作。农民们白天都在田地里劳作,很难找到人。若是以前,扶贫工作组到了目的地,提前让村干叫来几个农民问上几句就行了;可是现在,为了不打扰农民劳作,刘光辉摸清了农民的作息时间:早上6时出门干活;8时开始吃早餐;9时到10时趁凉快加紧干活,这个时候就不能去打扰他们;11时,天气热了,农民暂时休息一下,这个时候,刘光辉就要赶到田间地头找农民聊聊天,说说话;午饭至16时前,太阳太大,农民大多在家里休息,这时候也可以上门拜访;16时至19时又是农民劳作的时间;一直到20时以后,吃过晚饭的农民得歇一歇,若是需要召集村民或村干开会,就得在这个时候开。夜里的会常常要开到23时,劳作一天的农民纷纷散去,刘光辉这才摸黑回到住处。
“10多年的党龄,我连党小组长都没当过,一下子来到这里当村党委第一书记,感觉责任大啊!”刘光辉说。今年三乐村建设项目多,任务重,刘光辉每天忙碌,他指着自己笑说:“确实是黑了,也瘦了。”(记者卢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