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记者走进元阳县新街镇箐口村,村内的蘑菇房、黄土墙、石板路与村旁的森林、河流、梯田构成了一幅壮美的图画。而村民经营的旅游商品店、农家乐、农家客栈顾客盈门,村民们坐在家里当老板,个个喜笑颜开。
如今走进元阳,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无论进山还是入村,看到的是一条条宽阔的通村水泥路,一片片绿油油的梯田,一个个村容整洁的村庄,人居环境变“靓”了,农民腰包变“鼓”了,生活水平变“甜”了,发展后劲更“足”了,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幅幅新农村壮美画卷!
近年来,元阳县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按照“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合资源、连片推进”的思路,把新农村建设与哈尼梯田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以省级重点村、州级示范村建设为契机,整合各类支农项目资金,着力实施了红河谷21个村、哈尼梯田核心区24个村新农村示范片区建设,以培植产业、连片推进、人畜分离、乡村旅游、生态发展、党群联户帮扶等新农村建设模式,集中打造了排沙、菱角塘、箐口、大鱼塘、普高老寨等一批亮点村,探索出了一条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新路子,形成了六种适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示范样本。
元阳县结合“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的实际,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元阳县把培植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向全县9万多农户印发了《元阳县惠农政府手册》,确保了各项惠民政策的贯彻落实。并强化农村适用技术培训,举办了冬早蔬菜栽培与管理、甘蔗种植、科学养猪等培训,增强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不断提高致富技能和水平。2011年共举办农业科技培训205期15230多人次,达到了户均拥有1至2名科技明白人的目标。在新农村建设中,元阳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协会”的形式实现村企互动,引进英茂公司发展糖酒业,培植甘蔗、木薯等优势产业;引进外地大户规模化批发经营,大力发展香蕉、荔枝、芒果等热带特色水果;引进建水红地蔬菜开发有限公司,以订单农业的方式,发展反季蔬菜。扶持元阳县红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东门坝开办养殖场,实现淀粉加工、养猪一体化;在排沙、菱角塘等村建设规模化养猪场;在南沙镇排沙村和菱角塘村组建产业互助基金,成立了农村综合服务社和养殖专业合作社、冬早蔬菜协会、香蕉种植协会、养猪协会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成了定位准确、布局合理、规模适中、主业突出,实现了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的产业格局,真正做到建设一个村、发展一个村、致富一个村。通过新农村示范片区建设,涌现出了一批旅游村、甘蔗村、草果村、养殖村、香蕉村、荔枝村,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持续发展。
连片推进助推新农村建设模式,可谓是元阳新农村建设的一大特色,更是一大“亮点” 。在连片推进中,元阳以产业基地、中心集镇为核心,以交通干线为轴心,统筹规划空间布局,整合各种资源,突出区域特色,在“连”上做文章,在“片”上谋发展,形成新农村建设连片发展的空间布局。产业连片发展,改变过去单一、分散、短期的开发方式,以发展集中连片产业为依托,培植优势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形成规模化发展。如:2008年实施了以排沙、菱角塘为重点的红河谷片区,主要突出热带风光、傣乡风情,统一按“竹楼、庭院、石板路”的风格,采取“点、线、片”结合的方式,以排沙村、菱角塘村和朝天椒示范种植基地三个重点区域为中心、以“元-红”公路为主线、以重点村和公路沿线村寨为片区进行集中连片建设;2009年实施了哈尼梯田核心区片区,主要突出田园风光、哈尼风情,并将其与梯田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统一按“蘑菇顶、黄土墙、青石板路”的风格,围绕“一镇六村”旅游发展规划,突出箐口、普高老寨、大鱼塘村建设,以完善基础设施作为建设重点,形成了基础设施完善、村容村貌整洁、田园风光秀美、民族文化浓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批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2010年实施了俄扎哈播哈尼饮食文化特色村片区。
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新农村建设,元阳坚持“依农兴旅、以旅促农、农旅结合、共同发展”的思路,把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围绕《元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坚持“结合实际,突出特色,适当超前”的原则,按照梯田小镇突出“青瓦顶、黄土墙、青石路”,哈尼族村庄突出“蘑菇顶、黄土墙、青石板路”,彝族村庄突出“青瓦、红墙、石板路”等的建筑风格,使之与民族特点相匹配、与农耕文化相融合、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制定了《元阳县乡村特色旅游示范点建设实施方案》,对农家乐示范户县财政局每户给予10万元以内无息借款扶持,并按协议在5年内还清;对农家旅馆示范户每户给予8万元以内的无息借款扶持,并按协议在4年内还清。对箐口、大鱼塘、普高老寨三个特色旅游村,村民小组、村民与农家乐示范户签订了农副产品采购协议书,以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目前,成功打造了以梯田小镇、箐口、大鱼塘、普高老寨为重点的旅游特色村和旅游小镇,形成了游在“梯田边”、吃在“农家乐”、住在“梯田镇”的旅游产业格局。引进云南世博、昆明城建、云南西投等大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扶持梯田核心区农户发展乡村旅游业,已开业营运农家乐12户,旺季生意异常火爆,势头正旺。2011年全县接待游客82.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21亿元,门票收入315.29万元。
元阳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以“哈尼梯田党建带、山水田城党建区”为主题,全面推广基层党建“一带一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构建农村管理新架构。采取党群联户、结对帮扶等形式,切实解决农民致富思路不清、致富无门,缺乏资金技术等问题,促进农民增收。从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帮助农民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这是元阳创新性地开展了党群联户帮扶助推新农村发展模式。
元阳县以梯田核心区10个自然村为示范点,着力构建哈尼梯田旅游圈党建示范带,引导基层党组织、党员争做“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者,新农村建设的推动者,产业发展的带头者,哈尼梯田的守护者,群众利益的维护者”。实施了“十户一体”党群联建“根连根”工程和城乡共建党支部“手拉手”工程两项任务。通过上级党员干部、县属部门党组织、各级党代表、新农村指导员和大学生“村官”等参与,建立“互帮、互助、互促”的党群联建机制,助民增收行动、“五送进村”(送科技、送法律、送医疗、送项目、送政策)行动、乡土人才振兴行动等。把活动场所建设与党员活动室、科技文化室、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农民服务点、哈尼农家书屋、警务室等建设结合起来,打造“政策宣传中心”、“组织活动中心”、“科技示范中心”、“文化娱乐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哈尼文化传播中心”。
“四根棍子当柱子,几捆麦秸当棚子,轮胎割开当槽子,挖个土坑当池子” 这是一首顺口溜,形象地描绘了南沙镇南沙村委会菱角塘村屯在自家房前屋后养畜禽搭建的简易圈舍,造成的环境脏乱差。这种畜禽散养、人畜混居的方式,不但影响村容村貌,而且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依照“人畜分离、独立建圈、沼气配套、适度规模”的总体思路,元阳提出了实施人畜分离助推新农村建设模式,人畜分离是将原来分散的农户养殖集中到小区内养殖,按照“猪—沼—果、猪—沼—粮”的种养模式,以户均1间猪圈为标准,建设畜禽小区和迁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通过规模化养殖、产业化经营、循环化利用带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人畜分离对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推进农村庭院经济、养殖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明显的效果。2008年,菱角塘村屯通过认真规划,每家每户的猪圈统一迁出村外,实行集中建舍、集中饲养、集中防疫,共建盖猪圈75间1100平方米,铺设管网7200米,规范化养猪412 头(户均5.5头),养殖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2009年共出栏肉猪600多头,增收8多万元,不但达到了人畜分离,改善环境卫生的目标,而且增加了群众收入。像这种模式,目前已推广到全县许多村寨。
在实施人畜分离的同时,实施保护性整治工程,结合退耕还林对高山林区加以重点保护,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完善灌溉系统,完整保留森林、河流、村庄、梯田构成的“四素同构”生态体系;对村内民居实施恢复改造,形成“蘑菇顶、黄土墙、石板路”的村寨风格。生态发展助推了元阳新农村建设模式,也成为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李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