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繁荣昌盛需要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更需要青年一代人的集体奋斗。“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新的思想、更强大的动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有朝气的年轻人投入更多热情和汗水,中国的未来把握在年青一代人的手中。
经济结构的优化,让社会产生了很多新的需求,等待年轻人去发掘;国家各项改革力度的加大,给年轻人的创业、职业规划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机会;社会的宽松,规则的完善,让年轻人的发展“天高任鸟飞”。
5月4日,青年节。习近平到访北大,感受“火一样的青春活力”。一个上午,行程可谓匆匆。正因此,考察所选取之点,讲话所设置主题,更应是精挑细选、深意存焉。
北大乃是当代中国当之无愧的人文重镇,到访人文学苑,凸显北大特色。马克垚、袁行霈……文史哲考古等系可说星汉灿烂。倚门而待的汤一介老先生,是国学大师汤用彤之子,北大颇有代表性的老一辈学者。既有小院又有大师,既有人文特色又有传统价值,人文学苑之行,顺理成章。
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则代表着大学精神的另一个向度。五四运动的主旨,无外“民主”“科学”二词。习近平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影像,为科学精神写下当代注脚。这个研究中心里,还有一位决心全职回国工作的美国科学院院士。“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警句,呼之欲出。
而在静园草坪参加“青春诗会”,同样是富有“北大范儿”的活动。如果说前两项安排指向的是教师、是研究,这一项则可说更为切题——青年。诗歌总是跟青春、梦想相连,也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蕴。这一安排,拉近与青年的距离,也显出文化的自信。更何况,朗诵的还是《沁园春·长沙》和《聆听青年》这样的主流之作。
三项行程之后,座谈会才是真正的“点题”。在“研究学问、探索真理”的大学,在“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正适合谈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无论是对传统精神的弘扬、对科学精神的把握,还是对五四精神的追寻,终如百川汇海,成为形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因。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习近平北大之行,通过精心的行程与主题安排,首先凸显的正是在价值重塑、社会重建上的决心。
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确是越来越重要的问题。和习近平访问北大时所选取的考察点一样,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也同样在向传统文化要源头、向近代历史要基因、向现代化要素材。而更重要的是,培育和践行这样的价值观,最终得向青年要行动的动力。习近平提出的四点要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哪一点不是如此?
在北大,习近平还做了道数学题:现在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赢得青年是多么重要!但愿,习近平春风化雨的讲话与考察,能让12个词24字真正成为现代青年的精神内核,鼓荡起五四运动的历史回声。
遥想当年,那场激励全中国人的“五四”运动距今已95年,但这个日子,在不同年龄的国人心中,总是那么激情飞扬,喷薄着青春的气息。
95年前,有一群年轻人,为了扶大厦之将倾,救民族于水火,聚集在一起吼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这年轻的声音响彻中国、响彻世界,让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爱国运动,穿越百年而犹有回声。这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沉重历史的老大帝国,开始激扬青春的转折瞬间。刚刚剪掉辫子的国人惊愕地发现,原来被漠视的孩子们的声音值得倾听,原来老朽之国在革故鼎新之后,亦有望成为“天地大矣,前途辽矣”的“少年中国”。
近百年间,五四精神从未泯灭。这是一个既洋溢着青春、热血、真诚、悲壮,也掺杂过谬误、平庸、曲折、迷惘的百年。在历史悠长的中国,从来没有哪一个百年,会像这一个百年般惊心动魄、脱胎换骨,会有如此奇迹般翻天覆地的巨变。这个变化还在令人惊奇地持续,它变化的方向、力量与速度,取决于这一代中国青年每一天所作出的每一个选项,在精神与现实的诸多层面。
志在掀起新一轮改革大潮的当代中国,仍然需要激浊扬清的青春力量,需要不计得失的赤子心肠,需要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诚然,这一代青年,既背负着梦想,也纠结于现实。在庸常生活的消磨下,是用妥协、麻木甚至算计来走完无聊的人生,还是用理想、坚忍的赤忱去开拓、创造你脚下更美好的世界?先贤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唯以青春之我,方能“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来自这一代青年人的答案,并没有让人失望。5月1日,11名不同高校的维吾尔族大学生,就乌鲁木齐暴恐事件发出公开信,“不能再沉默了,不会再沉默了!我们,并肩,向暴恐分子出拳!”青年,就应该在大是大非面前挺身而出。同一天,上海两名年轻消防员,在救火中被气浪从13楼推出,坠落瞬间,他们手拉着手。他们的牺牲令人痛惜,也让我们感动,90后的青年已经在为父兄的安全赴汤蹈火。人们在转发烈士钱凌云喜欢的一句歌词,“我一直都在流浪,可我不曾见过海洋”,这首歌还有另一句词是,“没有梦想,何必远方”。
没有梦想,何必远方?这确乎是当代青年不可回避的人生课题。鲁迅先生就说过,青年不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我们的社会,既有像红柳、格桑花那样扎根西部的年轻奉献者,也有让教授们痛心疾首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既有埋头从现在做起的改变者,也有陷入负情绪泥潭而难以自拔的抱怨者。
是让青春梦想绚烂绽放,还是让势利因循的野草疯长?是让你的生命更加朝气勃勃,还是让暮气滋长而举步不前?拷问着人生的选择与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给一群年轻人的回信中说: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这,才是青春的正道。
哲人有言,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所谓“三岁之翁,百岁之童”,赤子情怀,不只在于生理年龄,更在于心灵和行为的取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年轻人和年轻的心境都弥足珍贵。唯有梦想,唯有担当,才能创造更好的中国,让青春与理想与天不老,与国无疆……
青春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青春的光阴不容虚度,青春的年华不容浪费。让“青春无悔”,是对自己负责,不甘于平庸,不随波逐流,怀着执着的理想,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让“青春无悔”,是对家庭负责。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每个青年都寄托着家庭的希望,书写充满激情和奋斗的人生篇章,是对父母辛苦养育的最好回报。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重要的改革期,各条战线尤其是基层建设更需要优秀的青年人才,国家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视。比如,对青年创业实施优惠政策;对家庭贫困的青年学生给予资助;引导并落实大学毕业生就业等等。青年一代应当抓住机遇,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大有作为,让青春年华为了“中国梦”而燃烧。
新时期的号角已经吹响,青年们应当用实际行动践行“青春无悔”的豪迈誓言,刻苦学习、勤奋踏实,能负责、敢担当,让人生的航船在时代的大潮中乘风破浪。
世界已经迈入了新时代,人才是21世纪的核心竞争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到了关键的时期,青年一代当努力学习、刻苦奋斗,积蓄强大的科学力量,力争在未来建设中华的大舞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披荆斩棘,为东方巨龙的腾飞提供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