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管理服务委员会主办 纠错热线投稿热线
您是第 8388607 位访问者    投诉
您现在的位置:专家学者网 >> 本站点评 >> 正文阅读

注重价值观教育 遏制青少年暴力

来源:中国专家网  2014-05-30 15:57:14

  青少年暴力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近些年来,社会上及校园中青少年暴力群殴或伤人事件时有发生。青少年处于心里动荡期,在负面因素的影响下无法正确对待自身心理问题,法制意识淡薄,争强好胜,为了一些小事、哥们义气,甚至一个念头就暴力行凶,对于这些学生,家庭、学校、社会都没有给予应有的警觉和重视。

 

  一、青少年暴力“泛滥成灾”

 

  5月25日,一段名为“实拍3男子殴打少年”的视频在网上疯传。网传视频长达8分40秒。视频显示,在一处四周无人居住的空旷地点,三名男子赤裸上身,轮番殴打一名身着短袖T恤的少年。视频中,被打少年一直弓着腰,捂着肚子。当他被踹至远处时,打人者又揪其头发,将他拉过来。此后,三人轮番对少年肘击、脚踢、踩踏、膝盖顶……

 

  整个殴打过程中,打人者不停嬉笑,而被打少年不断求饶,但依旧遭到殴打。视频显示,6分45秒时,一名打人者搬起一块石头,向少年背部砸去。随后,该男子再次搬起石块,向后走几米远,举起石块朝少年头上砸。少年当场昏厥,打人者则对着少年脸部撒尿。

 

  毫无人性的打人场面,加之诸如“下手不够重啊”“看来要挂在这里了”之类的冷漠言辞,实在让人愤怒。据调查,事件原因是施暴男子怀疑少年“泄密”。而“泄密”内容则是,其中一名施暴男子曾在路上打小孩被警方控制。

 

  类似的青少年群殴视频屡屡在网上流传,它们所折射出的青少年暴力原生态,需要我们更加深刻地去反思。近年,诸如“职专生操场群殴同学”、“女大学生群殴宿舍同学”、“网吧网管被群殴”等群殴视频,都曾经借助网络四处流传,展现出青少年这个群体的暴力行为。纵观这类视频,无论时间、地点和人物如何,通常都表现为以大欺小、以多欺少、恃强凌弱,很少出现势均力敌的“单挑”,往往甚至是多人殴打一人。暴力行为的群体性特征,显示了青少年的主要暴力模式,也反映出他们容易受到同伴影响。

 

  二、青少年暴力,谁之过

 

  5月26日上午,经北京警方连夜工作,视频中3名殴打少年的嫌疑人全部落网。依北京警方提供的消息,可以归纳出几个涉事者的共性。其一,四人都属于少年阶段,其中有两个出生于1999年,一个出生于1997年,被打的小刚仅14岁;其二,包括被打者都缺少父母的关照,受害人小刚被打后竟未告知父母,也未及时报警;其三,法律意识淡薄,用暴力摆平事情的行为毫无疑问是违法的,但是看到视频中那近乎招招致命的举动,感觉不到施暴者有任何忌惮。

 

  这种青少年暴力的视频已经不止一次惊呆网络,上述共性也多有体现,每每勾起我们的困惑——那些疯狂的少年怎么了?家长和学校的教育该怎样反思?从家长的角度看,显然没有尽到应有责任,打人者均是外来人口、无业游民,父母要么不在身边,要么忙于生计无暇顾及,最终导致了案件的发生,事到如今,不但涉事者的父母需要悔过,其他人也应以之为镜。同时,十四五岁的他们显然仍处于读书的年纪,为何没能接受正常教育,是因为家庭原因还是学校将他们拒之门外?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存在覆盖度方面的缺憾,是不是在法律常识的普及上着墨太少?显然,仍需更多集体反思来求解。

 

  少年暴力之猖獗,还应追问当下的社会风气。青少年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容易受大环境影响。坦白地说,当前影视作品、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血腥场面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青少年的暴戾。枪战、拳击、搏斗……刀光剑影的网络游戏让青少年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的“战斗”状态,性情、行为都受感染,浑浑噩噩中已被暴力吞噬。一些青少年走上不归路,归根结底竟是因为沉迷网络,没钱网游。

 

  而影视作品的血腥暴力也“贡献不小”,以香港黑社会影片为甚。黑夜旺角街头的厮打、灯红酒绿深处的“拼杀”、古惑仔与黑老大环环相扣的复仇……剧情不仅将暴力行为扣上“仗义”“酷”“爱憎分明”等高尚光环,而且把“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塑造成正常状态。在电影不分级的背景下,如何限制相关影视场面给青少年的负能量,是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要议题。

 

  三、不容漠视的“移民二代”

 

  据了解,网传视频中的施暴者均为十多岁的孩子,跟随打工的父母来京。媒体报道,在案发地朝阳区崔各庄乡奶西村,聚集了大量的外来务工者以及他们的孩子,父母白天外出工作,无暇顾及他们。对于他们来说,离开学校,无所事事每天上网和等待满16岁出去工作,就是他们全部的生活。而在百无聊赖中,各种危及社会安定的事件,也或多或少地有了他们的身影。

 

  这些孩子,是典型的“移民第二代”。所谓“移民第二代”,是指随父母移民到新城市来的被动移民者。他们与父辈的谨慎、胆小,认为自己是外来人口,在别人的地盘上来讨生活就应该委曲求全夹着尾巴做人的人生原则不同,他们出生在城市或在很小的时候就来到城市,耳濡目染着城市的繁华,并渴望融入其中。

 

  当他们的这种渴望受到各种藩篱阻滞时,他们比父辈更容易生出不平感,这种不平感,如果作用得当,可能会成为催人奋发的力量,而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会成为一种扭曲的破坏性力量。北京高院昨天发布的《2013年度北京市法院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工作报告》(简称白皮书)也显示,“非京籍未成年人犯罪比例较高”,已成为北京未成年犯罪的特征之一。

 

  这个问题,在世界各地的大规模城市化发展中,都曾经遇到过。活跃于世界各地的“越青帮”“华青帮”等帮会势力,大多是由移民第二代组成,而黑手党等黑帮组织,也以第二代移民最为强势凶猛。目前,我国正处在进入“移民第二代”高速增长时期,虽然大规模的负面力量还没有出现,但在珠三角曾经活跃一时的“砍手党”,以及包括最近发生的轮流殴打少年事件,却在提醒人们,对这件事情不能掉以轻心。

 

  对于大多数进城的外来人口,不管在城市里是否能得到教育机会,还是就业机会,甚至是否得到别人的认可与笑脸,都无法改变他们“回不去了”的事实。对外来人口及其后代报之以善意和平等态度,甚至为他们提供包括教育和就业机会,以宽容的心态,正视他们的不完美,对其投以帮助与关爱,不仅是为了提升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也是为了城市长久的稳定。

 

  对这些在城市边缘“野草般”生长的“移民第二代”,城市不能再漠然视之。北京高院的白皮书呼吁“将外来流动未成年人纳入信息监管”,这种监管不应仅着眼于预防犯罪,还要尽可能帮助他们融入城市。多一所学校,也许就会少一所监狱;多一份关爱与呵护,也许就会少更多的恶性事件和伤心眼泪。这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威胁,而是迫在眉睫的事实。

 

  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父母应承担更多责任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首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如果没有合格的父母,那么,很难有合格的子女。互联网上流传的不良少年暴力殴打学生的画面,令人感到触目惊心。类似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不少地方都有发生,校园暴力更是屡禁不止。现在人们不禁要问,究竟该由谁对此承担法律责任?

 

  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此早有规定,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有关社会团体、学校、家庭、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等都是责任主体,他们共同参与,各负其责,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正是这种责任主体不明的法律规范,使得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成为不易克服的顽疾。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主要责任在家长,家长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中国古语说得好,“子不教,父之过”。如果孩子出现了问题,那么,首先应该追究监护人的法律责任,而不是把责任分散给学校、社会组织或者其他人。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家长的责任问题。家长应当切实负起责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孩子的利益不受损害。

 

  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虽然强调父母的责任,但是在立法的时候,却没有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督促父母切实履行自己的法定职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放任未成年人由本法规定的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的,由公安机关对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予以训诫,责令其严加管教;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违反本法规定,让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的,由公安机关对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予以训诫,责令其立即改正。

 

  换句话说,对于未履行自己监护职责的未成年人的父母,除了予以训诫之外,没有其他实质性的强制措施,这就使得一些父母放弃自己的法定职责,在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上玩忽职守、疏忽大意,结果给整个社会造成不应有的危害。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必须首先解决未成年人的父母责任问题。只有让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切实履行法定的职责,才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或许在有些人看来,法律不应该具体罗列父母的法定义务以及违反法律规定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事实证明,如果没有合格的父母,就不会有健康成长的子女。强调父母的法律责任,实际上就是要求父母在自我发展的同时,考虑到未成年人的发展问题,按照法律的规定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如果父母没有履行家庭责任,没有对自己的子女进行良好的教育,那么父母必须承担法律上的责任,包括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在一些国家如果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行为不当,给子女的人身和精神造成严重的危害,那么,司法机关可以主动介入追究父母的刑事责任。

 

  在我国,强调父母的教育责任规定很多,但是,追究父母的法律责任的情形却很少。这就形成一种错误思维定式,以为父母教育子女是天经地义,但如果未成年人涉嫌犯罪,父母只承担教育不当的责任,而不需要承担监护不当的法律责任。只有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追究父母的法律责任,比如,对父母采取治安处罚措施或者追究父母的刑事责任,才能使他们痛改前非,切实履行法律规定的职责,在子女教育的问题上真正负起责任。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首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如果没有合格的父母,那么,就很难有合格的子女。在这个问题上,立法机关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千万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分摊到社会各个层面。因为那样做将会导致主体不明,责任不清,法律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注重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

 

  经历这么多年的学校教育,一些学生依然恃强凌弱,毫无同情心,没有对生命起码的敬畏,我们的学校教育,无疑应当反思。

 

  青少年暴力事件的屡屡出现,暴露出当下社会治理的一些不足和缺陷。少年被殴曝光后,许多人纷纷吐槽自己学生时代所遭遇的欺凌经历。毫无疑问,青少年暴力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但很多地方都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对于青少年暴力问题的现状,缺乏全面的摸底调查,从学校到警方,也没能建立起有效的青少年暴力防范和干预机制。

 

  从少年被殴的事例中,可以看出一些青少年的头脑中毫无法律意识,视人命如草芥。而作为被害少年,在遭受严重伤害后,竟然瞒着家人,没有依法报案求助,导致打人者一度逍遥法外。

 

  价值观教育其实并不抽象,在一个青少年暴力事件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无论是少年还是社会,法治观念的淡漠,以及相应治理机制的缺失。践行核心价值观,也需要将青少年暴力当作突出治安问题来抓,强化警方、学校在这方面的治理责任,强化学校和老师的法治教育责任。

 

  而细观少年被殴一案,打人者都是未成年的学生,经历这么多年的学校教育,这些学生依然恃强凌弱,毫无同情心,没有对生命起码的敬畏,我们的学校教育,无疑应当反思。现在的学校教育,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重视学生的成绩分数,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健全人格的培养,这就导致一些学生虽然掌握了书本知识,心灵却是一片荒漠。这同样需要价值观教育的引导。

 

  遏制青少年暴力,教师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环。优秀的教师,是孩子最好的人生导师,能给孩子以健康的人格熏陶。一个认真的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的工作,敏感地把握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并可通过与家长的积极沟通,及时对孩子进行心理干预。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其实并不抽象,离我们的生活也不遥远,在一个少年被殴事件当中,其实就可以看到当下学校和社会价值观教育的缺失。践行核心价值观不需要生硬的说教,而是需要从家长到教师,需要方方面面切实负起责任,更积极、主动地去做一些该做的事情。从每一件市民关心的事做起,青少年暴力事件能否被有效遏制,也是检验贯彻核心价值观的一块试金石。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是将来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但频发的暴力事件如同“邪恶的乌云”,给很多青少年的成长蒙上了一层阴影。这些暴力事件严重伤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扰乱了社会治安。不断发生的青少年暴力事件应该引起有关部门还有家长的足够重视,要切实行动起来,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资格查询
  领导关怀
  • 习近平接见本会顾问庄炎林
  • 副会长张上塘一行拜访老领导
  • 名誉会长周铁农接见委员会领导班子
  栏目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