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管理服务委员会主办 纠错热线投稿热线
您是第 8388607 位访问者    投诉
您现在的位置:专家学者网 >> >> 正文阅读

方志敏

2014-06-27 14:32:16

  方志敏(1899-1935),江西弋阳人。1899年8月21日生。原名远镇,乳名正鹄,字志敏。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小时即参加劳动,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从7岁起,在家乡私塾读了四五年书,学习了《三字经》、《百家姓》、《昔时贤文》等启蒙课本,因天资聪颖,深得塾师喜爱。1916年秋,考入弋阳县立高等小学读书,接触到地理、历史、政治、艺术等新课程,广泛阅读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方面的书籍,如《天演论》、《法意》、《辟韩》等,对封建专制思想深恶痛绝。在校期间,方志敏成绩名列前茅,尤其是文章诗词成为全校之冠。方志敏还将邵式平等进步同学团结在自己周围,并于1917年秋成立九区青年社(因其家乡漆工镇居弋阳第九区),以“抱不平、均贫富”为宗旨,积极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参加了无神论和有神论辩论,发动了对政客法亢虎的斗争,公开揭发了大劣绅张念诚的十大罪状。九区青年社内出生富裕家庭的学生分化出去后,方志敏以贫苦家庭出身的同学为骨干,吸收一批工农青年参加,将九区青年社改名为“弋阳革命青年社”。1918年在反段祺瑞政府斗争中,方志敏在弋阳高小发表爱国演讲,随后发出了“誓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为中国独立解放而奋斗”的誓言。五四运动爆发后,方志敏发动同学张贴标语,组织游行,拒用日货。

 

  1919年秋,方志敏从弋阳高小毕业后,抱着“学习工业知识,为发达祖国工业尽一片赤子之心”的志愿,考入江西省立南昌甲种工业学校预科学习,因成绩优异而享受免费待遇。在校期间,方志敏与南昌各校学生一道查禁日货,并倡议组织甲工学生自治会,被推选为该会领导人之一和南昌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1920年,方志敏由预科升入应用机械科学习。

 

  由于学校被亲日派分子把持,方志敏于1921年领导同学们要求改革校政,掀起了驱逐校长的学潮,惊动了整个南昌城。同年参加江西改造社,并参与编辑《新江西》社刊。由于被学校开除,并出于研读英文版《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需要,于1921年秋考入美国教会主办的九江南伟烈大学。在南伟烈大学期间,方志敏联络校内外进步青年组织读书会和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讨论社会主义;同时积极组织和参加九江各界举行反对日本侵略山东的集会和游行。后因不信基督教和参加反帝大同盟,又被开除学籍。

 

  1922年6月,方志敏离校后,从九江到上海,白天在上海大学旁听,晚上在《民国日报》担任校对工作。1922年8月,经赵醒侬介绍,正式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月底,离沪返赣,着手开展江西的革命工作。

 

  10月,与邵式平等人在南昌创办文化书社,宣传社会主义新思想,自兼经理。1923年1月,与赵醒侬等人在南昌建立了江西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不久,又吸收各校进步学生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时还以青年团员为核心,组织民权运动大同盟,开展反对军阀、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

 

  1924年3月,由赵醒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了江西党、团组织的创建。由于军阀迫害,于1923年4月离开南昌,经九江、南京去上海。

 

  1924年2月,中共组织派方志敏回南昌,主持和开展国民党在江西的工作,建立中共在江西的地方组织。来江西南昌后,经过努力,中共中央江西直属支部于1924年2月底成立。国共合作实现后,方志敏与赵醒侬等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并帮助建立国民党在江西的组织,1924年3月,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成立;随后,各地县、市党部也相继成立。1924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将江西支部改为中共江西地方委员会,方志敏为主要领导成员之一。不久,由方志敏领导筹建的党的外围组织江西青年会也正式成立,还出版了《江西青年》等进步刊物。在孙中山北上和逝世以后,方志敏参与领导了国共两党在江西全省发动的两次民众运动,并因势利导地开展建立基层中共党组织工作,引导青年同无政府主义和轻视工农的错误思想作斗争。经过努力,到1926年秋,赣东北各县中共党组织普遍建立起来。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方志敏组织和领导了反对帝国主义惨杀上海工人同盟江西后援会,并去赣东北偏僻县做宣传鼓动工作。1925年7月,国民党江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方志敏参与了筹备工作,并当选为江西省党部执行委员和农民部长。

 

  为推动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方志敏主动要求搞农民运动,中共江西省委批准他领导江西全省的农民运动。1925年夏,方志敏回到家乡弋阳,发动以弋阳革命青年社为骨干的广大农民同土豪劣绅作斗争,并创办旭光义务小学,白天教儿童识字,晚上办贫民夜校,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不久,在湖塘村秘密组织了农民协会。在此基础上,建立赣东北农村第一个党小组,发展了一批党员,并把党小组扩大为党支部。方志敏还领导农会会员开展了免租免捐活动。1926年1月和5月,方志敏作为江西省农民代表,到广州参加了广东省第一次和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结识彭湃。会议期间,还和与会代表一道,到广州国民政府请愿,要求出师北伐,统一全中国;又参观了省港罢工委员会。回到江西后,方志敏学习彭湃的农民运动经验,组织农民协会,创办江西农民运动训练班,组织农民自卫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北伐军进入江西后,方志敏深入南昌、新建近郊,组织贫苦农民成立农会,领导农民为北伐军带路、送饭、抬担架、运粮草。北伐军占领南昌后,方志敏及时指示农会收缴枪械,组织农民自卫武装。1926年11月,江西省农民协会筹备处成立,方志敏为筹备处委员长兼秘书长。1926年底,在方志敏领导下,弋阳九区农民协会武装接管漆工镇警察所。1927年1月,中国国民党江西省第三届全省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南昌召开,被推举为大会临时主席。同年2月,江西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召开,方志敏等人粉碎了国民党右派企图夺取农协领导权的阴谋,并在正式成立的江西省农民协会里当选为常务委员兼秘书长,负责主持省农协的全面工作,成为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随后,方志敏组织江西国民党省党部左派执监委和其他革命团体代表,向武汉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请愿,得到中央农委、全国总工会、国民党两湖省党部等的支持,迫使国民党对蒋介石在江西屠杀共产党人的行为作出一些限制,解散了非法成立的江西省党部,并改组江西省政府,方志敏等八人为中央特派员,代行江西省党部职权,在江西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27年3月,中央农委扩大会议召开,方志敏当选为中华全国农协临时执委会委员。会后,受毛泽东之邀,到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作公开讲演。

 

  同年4月,方志敏回到南昌后,立即着手改组国民党省党部。在江西省国民党三届二次会议上,方志敏当选为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执监委,仍兼农民部长。与此同时,方志敏还创办了江西农民运动训练班,传达《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精神,培养了不少农运骨干。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方志敏派出大批人员分赴各县,帮助组织农民自卫军;并建立了省农协农民自卫军中队,镇压土豪劣绅和反动分子的破坏。江西省主席朱培德渐趋反动后,方志敏一面向朱培德抗议,揭露省政府的倒行逆施,一面向中共江西省委建议反击。可惜未引起重视。1927年6月朱培德反共后,被“礼送出境”。中共江西省委派他去吉安工作,方志敏以全国农协特派员身份到吉安地区开展工作,深入吉安、吉水、莲花、安福等县调查,发动农民开展二五减租斗争。后又调到赣东北工作,任中共弋阳县委书记。

 

  八一南昌起义后,方志敏秘密潜回弋阳,决定另起炉灶,从九区开始,逐步在弋阳、横峰重新组织起二十几个党支部,同时恢复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或其他群众团体,并把邵式平等农运骨干聚集在一起,准备大干一场。

 

  为迅速建立武装,方志敏亲赴鄱阳取回枪支,并得知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决定在弋阳组织秋收暴动,首先攻下弋阳城,以此作为立足点向外发展。1927年11月25日,方志敏在弋阳九区窖头村召开弋阳、横峰、贵溪、铅山、上饶五县党的负责干部联席会议,传达八七会议精神,决定发动五县大暴动,夺取地方政权。会议同时制定了起义纲领,确定横峰、弋阳作为首先暴动的区域,以村为单位秘密发展农民革命团,作为武装起义的组织形式。会议成立五县联席党委会和武装起义指挥部,作为领导起义的最高机构,方志敏出任党委会书记和武装起义指挥部总指挥。会后,方志敏潜赴横峰,以楼底蓝家为中心,四处从事秘密活动,很快建立农民革命团组织。

 

  1928年元月,横峰楼底蓝家贫农团首先发动煤窑抗捐斗争,方志敏决定弋横各地的贫农团立即行动,同时举行年关暴动。楼底蓝家贫农团烧掉了地主的田契、借据,分掉金银财宝、衣物和粮食,没收地主土地。附近各村贫农团也都一齐行动。几天之内,弋阳、横峰地区五六万农民举行了暴动。为迅速扩大暴动的范围和影响,方志敏等领导人决定把起义的农民兵分五路向周围猛烈发展。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暴动区域遍及百余里,形成了弋横暴动的高潮。1928年5月,为适应形势的发展,五县党委会改组为弋横德中心县委,方志敏出任中心县委书记。

 

  弋横起义成功后,江西省政府主席派国民党军队向起义区域大举进攻,为使农军减少损失,方志敏决定停止农军会攻葛源,转入游击战争,并决定:各乡村建立民众政权,保护暴动成果;农军一边生产,一边镇压反革命;建立一支坚强有力的正规军。1928年3、4月间,方志敏率游击队向磨盘山进军,开始转入艰苦持久的游击战争,很快形成纵横六七十里的弋横游击区。1928年4月,国民党军向磨盘山大举“围剿”,6月,方志敏在弋横边界的方胜峰召开会议,决定集中游击队中的40多条枪正式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第十四团第一营第一连,有选择地对付国民党军;方志敏亲带六条枪,打击和镇压游击区内的首要反革命分子;派员到贵溪开辟第二根据地。会后,工农革命军第一连大战金鸡山,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一次局部性“围剿”。

 

  1928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方志敏因在弋横领导群众坚持斗争,没有出席会议,仍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1928年8月,朱培德调集兵力向弋横地区发动第二次“围剿”,方志敏决定采取声东击西战术,一面佯攻弋阳,一面攻克横峰,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围剿”。

 

  随后,弋阳、横峰乘势召开全县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县工农民主政府。1928年10月,方志敏到湖口出席中共江西省第二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共江西省委执行委员。会议决定,成立中共信江特委,方志敏为特委委员,并尽速成立信江特区工农民主政权。1928年12月,在弋阳漆工镇召开信江特区工农民主政府成立大会,方志敏被选为特区工农民主政府主席。

 

  与此同时,方志敏又率领根据地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三次“围剿”,并策动一部国民党士兵起义。1929年初,方志敏代表中共信江特委宣布成立贵余万中心县委,并在江家坪举办训练班,策动三县武装暴动。1929年5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对弋横地区的第四次“围剿”,中共信江特委决定方志敏兼任弋阳县委书记。方志敏到弋阳后,派大批群众混入砍树队,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围剿”。经过斗争,弋阳、横峰、德兴广大地区连成一片,赣东北革命武装也发展到1000余人。1929年8月,工农革命军第十四团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江西独立团。9月,方志敏兼任中共贵溪县委书记。同年冬,信江流域的弋阳、横峰、德江、贵溪、余江、万年、铅山、上饶八县连成一片,中共信江特委在弋阳召开信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信江八县统一的工农民主政府,方志敏当选为工农民主政府主席,并兼任信江军事委员会主席。

 

  1929年秋,方志敏建议中共信江特委创办信江军政学校,培养军事干部。1930年3月,方志敏在弋阳对红军独立团进行整编,番号改为中国工农红军江西独立第一团,并在每个连队建立了党支部。随后,清除根据地内反动武装,并开始向根据地外主动出击,北进乐平,东取德兴,南克铅山,智取景德镇,急袭弋阳城,巩固扩大了信江八县根据地,使根据地纵横500余里,人口达100万,与闽北根据地连成一片。随后,红军独立团整编为江西红军独立师,同年7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中共信江特委也改为赣东北特委。1930年6月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在中共中央占统治地位后,方志敏被撤销中共信江军委会主席职务,方志敏同“左”倾错误进行了斗争。

 

  1930年10月,蒋介石发动第一次军事“围剿”,方志敏坚决主张红十军由攻打九江、南昌大城市返回根据地,并对其进行了精简整编。与此同时,李立三“左”倾错误得到纠正,中共信江特委改为赣东北省委,方志敏任省委常委。1931年3月,主持召开了赣东北省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省苏维埃政府,任主席。随后,方志敏统一部署了赣东北的反“围剿”战争,经过河口大捷,全部恢复上饶、横峰根据地,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一次“围剿”。之后,方志敏全力投入根据地建设。他实行了正确的土地革命政策,在举行弋横暴动时,就把“建立劳农政府,平债均分田地”写进暴动大纲;同时给地主以生活出路,允许富农分得一部分好田的策略,成为赣东北根据地的一大创举,也是“方志敏式”根据地的显著特点。同时也倡议和领导设立了红军大学五分校、列宁师范、女子职业学校、合作总社等,兴办了煤矿和木炭、炼铁、兵工、地雷、造纸、制糖、榨油、被服、农具等工厂,赣东北根据地因此被毛泽东誉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

 

  1931年初,国民党军队发动了第二次军事“围剿”,方志敏抵制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并代理红十军政委,负责指挥反“围剿”军事斗争。方志敏在率领红十军巩固根据地后,又进军闽北,作战11次,恢复和扩大了闽北根据地。在著名的葛源保卫战中,围歼了国民党军第九师,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军事“围剿”,又乘胜北进皖南,东向浙西,使赣东北根据地横跨福建、浙江、安徽、江西四省。方志敏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

 

  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大会肯定了赣东北苏维埃工作的成就,并授予红十军一面奖旗,授予方志敏一枚银质勋章,方志敏还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34年1月,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方志敏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主席团委员。在1934年1月召开的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

 

  在1931年夏第三次反“围剿”中,方志敏因反对“左”的错误,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1932年7月,国民党军队发动第四次“围剿”,方志敏在重新取得军事指挥权后,机动灵活地领导红十军开展游击战,并开辟了皖浙赣边根据地,发展了浙西地区。1932年12月,根据中央的决定,赣东北省改称闽浙赣省,方志敏担任省工农兵民主政府主席,随后任中共闽浙赣省省委书记。

 

  1933年1月,红十军调离闽浙赣后,方志敏重建新红十军,并在全省开展春季冲锋运动,为部队补充兵员。方志敏率领部队四处出击,打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军事“围剿”。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方志敏同王明的“左”倾错误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多次向中共中央建议,部队要机动出击,但未被采纳。1934年10月,国民党军队对闽浙赣根据地中心区葛源形成合围之势,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宣告失败,闽浙赣省委被迫转入磨盘山坚持游击战争。

 

  1934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由红七军团组成。10月,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赣东北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会合,正式组成红十军团,方志敏任军政委会主席。10月24日,方志敏率部离开葛源,踏上北上抗日征程。当方志敏率部途经安徽太平县谭家桥时,遭到蒋介石军队的包围袭击,部队损失惨重。他率部突出重围,准备返回闽浙赣根据地时,在皖浙赣边怀玉山陇首村又遭七倍于己的敌军包围,由于叛徒出卖,1935年1月27日,方志敏被国民党军队逮捕。

 

  方志敏被捕后,拒绝国民党达官显贵的拉拢利诱,面对严刑和游街示众,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在狱中,尽管条件极其恶劣,仍写下了《方志敏自述》、《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等著作。

 

  1935年8月6日,方志敏被国民党秘密杀害于南昌市下沙窝,年仅36岁。

上一篇:詹天佑
  资格查询
  领导关怀
  • 习近平接见本会顾问庄炎林
  • 副会长张上塘一行拜访老领导
  • 名誉会长周铁农接见委员会领导班子
  栏目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