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金融精英俱乐部成员、国内知名经济学家高连奎出版了《反误导——一个经济学家的醒悟》一书。这本旨在从思想本源入手,对多年来国内众多主流经济学家们所宣扬的来自于西方的所谓“正统经济学”、实则为“误导大众的错误观念”进行一番“拨乱反正”式的梳理与总结的新书,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
由此想到:经济学界如此,在国内整个思想界,还多大程度存在着需要澄清和匡正的“误会”与错识?如果将这种澄清和匡正看作是一种理论觉醒,那么这种觉醒对建立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又意味着什么?
社会的变革是从思想界的变革开始的,同样,社会的混乱也往往是从思想界的混乱开始的。即便不像有些学者痛心疾首地指出的那样“一片混乱”,多年来国内思想界声音的驳杂和纷纭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这种杂,既非思想活跃、学术繁荣中兴的多姿多态,也远不具百家争鸣、群星璀璨的万千气象,而是所谓不同流派之间各执一词,彼此消解、互不相认,最终导致主流话语体系难以聚合乃至溃散的局面。
追根溯源,还在于思想界从总体上对西方的仰视姿态没有根本改变,尚未走出对西方学术理论的盲从和迷思,没能彻底摆脱西方设置的“话语陷阱”。这些年,虽然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出版的书籍越来越多,研究的课题也数量可观,但不能不承认,这是一种带有泡沫的学术繁荣。今天中国的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等各学科所用的核心概念和主流话语,仍然来自西方。套用西方流行的话语,演绎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等,以此拼凑出似是而非、大而无当的学术成果;将一切问题的探讨都归结于制度落后,穿凿附会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那套理论。如此等等,这样的学者大有人在。
问题是西方的这套话语能够与中国的实际对接和相洽吗?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国情、不同的发展基础,决定了中国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都是自成体系、独一无二的。由此,对中国的言说、对中国的解释所需要的话语体系,只能内生于中国本土,即便是吸纳借鉴,也要根据中国的实际,重新进行裁量和界定,如此才能真正打造出融通中外的“中国声音”。要知道,“话语权”获取的前提是必须有“属于自己的”话语,如果只是做他人话语的追随者、附和者、捡拾者,恐怕很难获得这种权力。
这个道理许多人不是不明白,而是难以去除“崇洋”心理。总认为欧美这些西方国家代表着现代文明的“正统”和“主流”,中国要与世界接轨,就必须先把西学“拿来”,以抬高自己的起点,快速融入“主流”。自上世纪初西学东渐以来,这种心理一代代传承下来,在一些人意识里简直扎下了根。说到底,这还是一种“殖民地心态”,是文化的不自信和无底气。在今天,这种不自信和无底气则意味着对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不自信,根本还在于对中国实践、中国问题的关注不够、了解不够、总结不够,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之不多、知之不深。
耐人寻味的是,今日西方,伴随着债务危机、金融危机的演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反思西方民主制度的种种弊端,并试图重新打量马克思主义,甚至连福山本人也开始对其“历史终结论”进行更正修补了。国外包括欧美国家左翼政党、研究机构乃至资本主义国家机构、主流社会的重要团体和个人,都对中国取得的成就相当认可,对中国道路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中国模式”、“中国现象”已成为国外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两相对照,我们的一些学者至今执迷不悟,无视中国正在崛起的事实,仍死抱着西方那一套不放,将之奉为“圭臬”的做法,岂不让人费解?须知,关于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中国人最有资格去讲,也只有中国人自己才能讲得清楚、讲得得当,而这正是中国学者著书立说、大有可为的地方,有些人为什么就是看不明白这一点?
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需要一大批人进行理论的总结、概括和升华,需要思想界集体的智慧和努力。这并非意在强求学界用同一种声音说话,讲完全相同的话,这不必要,也无可能。但话语体系构成所要求具备的基本元素、话语权争夺所体现的一般规律,不可不察。一个国家的话语体系是建立在社会的“共有知识”基础之上的,而且,在不同的时机和场合下,话语越具有一致性,其传播力、影响力就越强。思想界可以百花齐放,可以百家争鸣,但百川归海,在大的方向、大的源流上,必须相向而行,交相呼应,互为融合,这样最终融汇起来的才是一个既有内在张力而又完整、自洽的话语体系。这般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是一定能够打进国际主流话语市场,转化为强势的国家话语权的。
思想界是中国话语体系直接的构筑者,也理应成为可以仰仗的理性力量。值得欣慰的是,一大批具有担当精神、头脑清醒的中国学者一直在沿着这个方向奋然前行,他们用自己的书写和讲述在世界的很多地方、不同领域,理直气壮地发出的中国声音,赢得了倾听和认同。同时也要看到,越来越多的曾经迷失于西方文明的学者,也开始了回归母体文化的反思,并在立论上发生了可喜的转向。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大踏步前进的铿锵足音,中国崛起这一无可辩驳的事实,正在唤起和激发出思想界大面积的理论觉醒和创新热情。
至于那少部分的“装睡者”,暂且随他去吧,终有一天,坚硬的现实、汹涌的历史潮流会让他不得不醒转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