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管理服务委员会主办 纠错热线投稿热线
您是第 8388607 位访问者    投诉
您现在的位置:专家学者网 >> 本会焦点人物 >> 正文阅读

华人财富国际文化传媒专访陈纪平:享誉民间的传奇收藏家

2010-10-25 10:59:36

 

 


      “文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明的缩影,是不可再生的艺术珍品,是研究考证古代历史、经济、文化、艺术的重要依据……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有的责任。” 
      ――温州博古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纪平 

 

      十年磨一剑,一朝见辉煌。十年来陈纪平倾全部心血与努力,只因他那对文物的痴狂热爱和执着保护。挺过无数的艰难险阻,将温州博古斋――传统艺术品博览圣殿,从深渊之底一步步引领出水面,犹如深潭之中的飞龙一跃而起。 

 

      他以超前的理念、过人的胆识与眼界,成功地保护了一大批从新石器时期至近现代的艺术性强、研究收藏价值高的艺术珍品,重现了一段被湮没了的辉煌文明,填补了国家收藏与研究领域的空白。他用极少的财力在很短的时间里,创造了收藏界的奇迹。实现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夙愿,在探索和发现中走出一条民间收藏的新路子。这就是陈纪平,被誉为“民间传奇收藏家”。 


      在世人的眼中他却是一位“文物的保护神”。

 

第一桶金是“藏”出来的 

 

      如同他的收藏一般,陈纪平本人同样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人生经历十分丰富,十年插队支边,十年白衣战士,八年海外摄影收藏,十年归国创业。黑土地的劳作与磨炼,医务工作者的理性与严谨,巴黎艺术之都的滋养与实践,铸就了收藏家的人格与品质。

 

      1989年,陈纪平怀揣着梦想来到世界艺术之都巴黎,正是在那里若干年之后的一个偶然,改变了他人生的坐标。一次,陪同一位台湾古董商朋友到巴黎拍卖行观光,那里汇集了世界各地和各时期琳琅满目的古董文物,其中有不少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珍品。看到珍贵的中国文物被外国人拍出天价,令他大为惊讶,这对于当时飘零异国他乡的陈纪平是怎样刻骨铭心的一幕!拍卖结束后他便萌生了收藏中国古董文物的念头。

 

      还记得陈纪平第一次在巴黎拍卖行里拍得藏品的情形。那时的他囊中羞涩,而即将拍卖的藏品是一大筐各色东西,有钟、碗、瓷器、不锈钢托盘等等,可谓应有尽有。100元钱起拍,但就是看似如此实惠的拍卖,竟然没人应拍,最后陈纪平花10元钱取走了那一筐藏品。回到家后,他将拍得回来的藏品,按照“收藏品”和“处理品”分类,收藏品细加呵护、精心收藏,处理品则拿到跳蚤市场上卖掉,这样既解决了生存问题,也缓解了资金压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10元得来的古董竟卖上了1000多元,净赚100多倍。这样的结果对于一个商人来说的话,简直算得上白手起家的好买卖,但对于一心搞收藏的陈纪平而言,这只能算是一种求生之法、生存之道,只是收藏道路上的刚刚开始而已。

 

      这一次意外的竞拍,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帮助了当时“有心无力”收藏的陈纪平。在冷静的思考和总结后,从此他将自己收藏的目标锁定在别人都不看好、尚未被大家认可和接受的藏品上,他自己将此形象地喻为“捡漏”。

 

      话说得简单明了――“捡漏”,真正操作的难度可不会像这样一语带过那么轻松。别人都不看好的东西,自己却认定是个“宝贝”,陈纪平所承担的种种压力可想而之,尽管如此,他凭借着那种热爱和执着,毅然地坚持着自己的收藏之道,正是在他的果敢和不懈努力之下,今天呈现于世人面前的,是填补了国家收藏与研究领域空白的稀世珍品,一大批中华民族可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有效的保护。陈纪平的富有无法以金钱去衡量,他的财富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代表着人类历史文化的完善。他所做的事情,是一个国家机构都要花上几年的时间、大量的人力等等消耗才能够完成的事情,而陈纪平却用极少的财力、短暂的时间,成功的收藏了一件又一件的稀世珍奇

 

慧眼识得“金镶玉” 

 

      多年的异国飘零,陈纪平确实也积累了一批价值不菲的藏品。虽然在国外收获不少,但因无力与国外的收藏家相抗衡,眼看着很多我国珍贵的文物流失并落入外国人之手而深感惋惜。于是1997年,陈纪平带着几大箱“宝贝”回到了祖国,并创建了温州博古斋。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陈纪平和他的博古斋是在无人理解、无人支持,甚至是一片“喊假”声中,一步步艰难而坎坷的成长起来。 

 

      他先后在上海城隍庙的藏宝楼、温州妙果寺古玩市场开过自己的古董店,仍然按照以往“剑走偏锋”的模式,走“淘卖并蓄、以物养物”的路子,因此其收藏品中不乏宋代五大名窑、元青花和明成化瓷器等精品。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城乡建设地大力推进,大批珍贵的文化遗产纷纷出土并散落到鱼龙混杂的市场,由于社会的种种原因,人们对未被史书记载的珍宝认识有限、重视不足、鉴定混乱,导致大量珍宝遭受到严重的损毁。陈纪平是看在眼中急上心头啊!在这种情况下,温州博古斋凭借多年的经验,以独到的眼光和执着的精神,成功地收藏和保护了一大批未曾见诸史书的艺术珍品。这批藏品器形别致、工艺精湛、选材考究、耗资丰钜,同时史无前例地汇聚了青铜器文化、玉器文化、瓷器文化和金银器文化,其中蕴含的文化、历史、科技、艺术等价值极其丰富宝贵,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人类智慧的结晶,华夏五千年艺术的灵魂,可谓人类史上的重大发现。前来参观的社会各界人士无不被这些精美绝伦的藏品所震撼。

 

      走进博古斋,仿佛走进阿里巴巴的宝库让你瞠目结舌,这里的每一件藏品都有着很强的艺术性和研究价值,近千件的藏品主要包涵金镶玉、金包玉、金包瓷三大系列,规模大,品位高。而且这批不同年代的珍宝之间还遵循着一脉相承的传承关系,年代跨度几乎涵盖了有人文迹象的所有时期。

 

      正是由于陈纪平身上那种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创新的理念、超常的智慧,并且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牺牲个人利益的心态,以及那份对文物的热爱之情,才为世人保留下来这笔可贵的文化遗产,他的民族意识是无法用简单的爱国情怀所能表达完整的。

 

点石成金的秘密武器 

 

      众多的古玩精品何以能在不到十年时间汇聚到博古斋?陈纪平屡战屡胜的秘密武器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字:观念,眼力,机遇。陈纪平认为要用创新的观念看待收藏。考古界的新发现一次又一次地改写了人类历史,收藏界也应如此。只收藏传统上人们认识的或书本上肯定的古董是远远不够的,要以探索和发现的眼光来认识和保护不可再生的传统文化精品才是收藏的至高境界。

 

      眼光的好坏决定着收藏者截然不同的前途与命运,这就是这个行业神奇的魅力。陈纪平甚至认为搞收藏是七分眼力、二分运气、一分财力。陈纪平不仅具有冷静的理性研究眼光,而且具有审美艺术鉴赏力。比如对瓷器的鉴定,他不仅从胎质、釉面、发色、器型等方面做理性鉴定,还从绘画风格、纹饰特征、内在气韵等方面做艺术考量。他熟知各个朝代的器物特征,又善于把瓷器、玉器、书画的美好多方面的知识综合起来去鉴定一件文物。

 

      陈纪平善于把握机遇。当收藏未成热门话题时,他已全身心投入;当人们对新出现的历代遗珍未被认可时,他已经在研究、弘扬与计划发展文化产业。就这样,他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走到今天。

 

      陈纪平认为收藏古董需要具备综合性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收藏界有些专家往往是懂瓷器而不懂书画,懂玉器而不懂瓷器,懂三代(康、雍、乾)而不懂老三代(夏、商、周),局限性比较大。而陈纪平经常以多方面的综合性知识鉴别古董,他这种从不断收藏中培养起来的“杂家”鉴定经验确实为某些只在象牙塔内做学问的专家所不及,他有许多细微的鉴赏经验是专家的书本中找不到的。

 

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功德无量

 

      楠溪江畔,雁荡山下,南路列岛环保的温州是一块藏龙卧虎的宝地,这块热土孕育的民营经济像雨后春笋般出土。当商家们争先恐后地向国内外市场抛售时装、皮鞋等现代商品时,蛰伏东南一隅的陈纪平却是个另类,他和他的古董们一样沉默,十年磨一剑。

 

      历史的长河遵循着它漫长而曲折的规律而发展,时光送走了一代又一代的帝王;人类遵循生命的繁殖规律而延续下来,一代又一代走过千年的光阴岁月……一千年之后,一位普通的温州汉子――陈纪平,用同样的敬重和虞城,带有一份热爱和执着,收藏了历史,储存了文化,为世人再度呈现了千年之前的传统文明。 

 

      陈纪平认为,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决不能使中华几千年的文明毁于我们的手中。他创办温州博古斋的目的就是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采访过程中,陈纪平关注更多的是全华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藏,他说“我一个人的力量必定是有限的,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爱上文物并行动起来,不要让我们的传统文明,在我们这代流失损毁。”站在文化领域的高度,陈纪平所弘扬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收藏,他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认识到我们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可以让更多的历代文明改写和填补传统文明的空缺。

 

      陈纪平敢于向稀奇器物探索。斗室聚珍宝,生活在稀世珍宝中是什么感觉?各种滋味大概只有陈纪平自己最清楚。因为陈纪平居住的不足14平方米卧室里放满了他的得意藏品,日日陪伴在身边,让人不得不赞叹他在收藏上的痴狂。

 

      陈纪平为人谦和友善,胸襟开阔。全国各地的藏友经常电话咨询、请教他,他都是孜孜不倦的传授;并且一再呼吁年轻的一代可以由衷地热爱传统文化。从2009年1月起,我们年轻的一代可以在“青年文摘”的封底受益更多的文化熏陶,增进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与其审美情操,这是向青少年介绍和传播中华传统文明的新举措。陈纪平说“这只是开始,在今后会有更多、更好的方式,来向广大的青少年群体弘扬我们自己的文明文化……也会竭诚地为每一位热爱传统文明的朋友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对于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明,是要全人类、全社会的关注,弘扬保护,热爱的!”

 

      漫长积累和等待的沉寂过后,荣誉和成就一瞬间纷至沓来。近几年来,陈纪平连续荣获“2005中华十大财智人物”、“2006最具影响力人物”、“2007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十大杰出企业家”、“2008中国十大榜样人物”…… 

 

      这些所有的荣誉称号,是注定了的必然结果,是对于陈纪平的所作所为的最大程度的认可,是对他的丰功伟绩的大力肯定,充分说明陈纪平多年的努力收藏和保护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也许是岁月的冲刷和磨砺,早已褪去了年少时的浮躁,面对荣誉,陈纪平显得十分平静,只有那充满智慧光芒的双眼中,偶尔会流露出一丝喜悦和欣慰,因为他很清楚:随着荣誉一同到来的还有更重要的使命与责任。

 

      荣誉过后,陈纪平又开始思考和担忧起这大批的文物的保护问题了,作为企业的领军人来说,没有冷静的头脑和超前的意识的话,存亡玄机将不存在什么生死未卜的原理,坐以待毙终究是以失败为结果,人性的可怕也正是在等待中磨灭了斗志。

 

为国藏宝传承文明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今的陈纪平,已经完成了对收藏品的积累阶段,而转入整理、研究和宣传。他潜心研究,撰写并发表了《重现一段湮没了的辉煌文明――温州博古斋金镶玉器系列藏品研究》、《深化对宋五大名窑的再认识――温州博古斋五大名窑系列藏品研究》、《如何鉴定民间元青花――以温州博古斋藏品为例》、《明早期雪花蓝瓷器研究》等一系列学术论文,目的只在于让更多的人了解并走进收藏界,将传统文明传承下来,得以很好的保护和弘扬。

 

      他创办了温州博古斋网站,在展示自己藏品的同时,也向全社会传播文物鉴赏知识。之所以陈纪平赢得社会上的各种荣誉接连而来,正是由于他的博大精深的传承理念,将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的精神,促使他在收藏界成为一个奇迹,用十年的时间收藏了如此浩瀚的古董珍品,保护了我国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一个民族长盛不衰的精神支柱。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灿烂文明的悠悠古国,可现如今在国际上的文化实力却并不能和她悠久的历史成正比。陈纪平正是忧患于民、于国,极力地弘扬和保护的同时,他不断的号召着每一个爱国者都可以站出来,为文化事业添砖加瓦,贡献一份力量。

 

      现在,对这批珍贵文物的保护,陈纪平有了新的想法:他希望能和一些有实力、有社会责任心,愿意为国家文物保护事业做贡献的企业或民间博物馆合作,将自己收藏的文物放在博物馆中展示,不仅能传播传统文化,而且可以给企业或博物馆带来良好的社会声誉。“二者的结合将产生不可思议的魅力,将充分体现民间收藏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依托温州博古斋,北京博古仁和拍卖有限公司于2008年6月正式成立。“博古仁和”是一家艺术品拍卖公司,它结合了陈纪平在欧洲的亲身经历,以及温州博古斋的实践经验,旨在提升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鉴赏能力,改变现有文物保护的落后状态。

 

      如今陈纪平,还在为更好地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提高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和鉴定能力而奔波。他最大的愿望是,将自己倾毕生之力珍藏的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展示给世人,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文物保护意识;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这一利国利民的活动中来,使大量散落在民间的不可再生的珍贵艺术品能真正有效地得到保护和弘扬。向全社会传播文物鉴赏知识,提升民族素质,造福子孙后代!陈纪平为国藏宝、传承文明的思想将永远赢得社会各界的尊重。

 

      采访结束后,和陈纪平笑谈中,不经意地问道他在最艰难时期,是否想过将他的藏品拿出来出售以缓解经济压力?陈纪平坚定且严肃地回答:“我不是在标榜自己是个多么高尚的人,但是我很清楚自己做的每一件事,这些藏品是难以用金钱所能诠释的财富,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中国历史的见证,一个国度的文化和历史如果可以被出售的话,那么这个民族的文明就是遗憾的,无论再难我们都应该坚持,必要的时候会用生命的代价去印证它们的价值也是值得的,我们所做的事情不是为自己……”讲完这番话,陈纪平意味深长的向窗外眺望去。

 

点评:

 

      他倾其毕生精力收藏了数百件中华民族的稀世珍品,为保护中华传统文化而乐此不疲,为弘扬民族文化而四处奔波。

 

      在陈纪平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收藏家和企业家的坚定和执着。在陈纪平收藏的件件珍品串成的中华文明历史的长河里,中华民族各个时期灿烂文明的缩影跃然其间,这些用数年建筑起来的无法衡量的财富让人惊叹。宝藏中的任意一件,都可以售出让人艳羡和嫉妒的价格。然而,陈纪平的态度和做法,让我们感受到了财富背后更深层次的精神和意义,必要的时候能用生命去捍卫自己民族的文化,这种坚定让我们看到了泱泱大国崛起的希望。

 

华人财富国际文化传媒专访陈纪平:享誉民间的传奇收藏家 华人财富王铎/采访撰文 

  资格查询
  领导关怀
  • 习近平接见本会顾问庄炎林
  • 副会长张上塘一行拜访老领导
  • 名誉会长周铁农接见委员会领导班子
  栏目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