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管理服务委员会主办 纠错热线投稿热线
您是第 8388607 位访问者    投诉
您现在的位置:专家学者网 >> 热点 >> 正文阅读

诺贝尔和平奖沦为西方政治工具的若干案例

来源:光明网  2010-11-02 09:18:35

  五、昂山素季(1991)

  1948年,缅甸脱离英联邦宣布独立,建立缅甸联邦。1988年,因经济形势恶化,缅甸全国爆发游行示威,“社会主义纲领党”领袖吴奈温将军下台,以国防部长苏貌将军为首的军队接管政权,成立“恢复国家法律和秩序委员会”,宣布废除宪法,实行多党民主制。1990年,缅甸举行全国大选,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获胜,但军政府坚持先制定宪法后交权。1991年,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把诺贝尔和平奖授予昂山素季。1993年,军政府召开制宪大会,启动制宪进程。此后,“全国民主联盟”和军政府矛盾激化,国民大会被迫休会。2003年,昂山素季在国内开展活动时,两派群众发生流血冲突,缅甸政府关闭了“全国民主联盟”总部及其他分部。2004年,中断8年的制宪国民大会复会。2007年,制宪国民大会完成使命。缅甸宣布将于今年11月根据新宪法举行多党制全国大选。

  昂山素季(1945年6月19日—),缅甸政治活动家。牛津大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学士,曾以外交官身份任职于联合国、日本、不丹等,在缅甸以外的国家生活了28年。1988年回到缅甸,组建缅甸“全国民主联盟”并任总书记。“全国民主联盟”已成为缅甸最大反对党。

  六、伊芭迪(2003年)

  巴列维王朝时期,伊朗和美国是亲密盟友。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后,美伊两国关系恶化。1980年4月,美伊断交。其后,美国对伊朗实施遏制和孤立政策。伊朗总统哈塔米上台后,推行相对温和政策,美国适当放宽了对伊朗的制裁,改奉“遏制+接触”策略,欲通过鼓励伊朗“民主化”进程促其“和平演变”,但伊朗并不买账。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小布什入主白宫后,首次发表《国情咨文》就把伊朗列为“邪恶轴心”国家之一,视伊朗为心腹大患。随后,美国对伊朗采取各种策略,通过庞大宣传攻势,以压促变,支持伊朗国内所谓“民主”势力,期待“堡垒从内部攻破”。

  席琳·伊芭迪(1947年—),伊朗作家、律师。毕业于德黑兰大学法律系,是伊朗历史上第一位女法官。1975年—1979年任德黑兰法院院长。2001年因“多年来坚持不懈争取伊朗人权与民主”而获得挪威的“拉法托奖”,并多次得到人权观察及国际特赦组织的推崇和鼓吹。

  按照诺贝尔先生的遗嘱,诺贝尔和平奖应该授予那些“为促进民族和睦,增进各国友谊,推动裁军以及为召开和宣传和平会议而努力的人”,然而,这些美好的设想经受不住严峻政治现实的碰撞。比起宣扬和平,诺贝尔和平奖的评选更热衷于干涉别国内政,推销西方意识形态,已经完全沦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不符合他们标准的政权进行“和平演变”的政治工具,甚至在分裂主权国家方面推波助澜。

  资格查询
  领导关怀
  • 习近平接见本会顾问庄炎林
  • 副会长张上塘一行拜访老领导
  • 名誉会长周铁农接见委员会领导班子
  栏目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