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所不及的档案说
国字号招牌的虚设能够为其带来社会影响、市场作用,却并不能助其建立起完备、真实和学术性的档案。
以档案形式记录历史,自古有之。美术作品的著录在中国历史上也屡见不鲜。20世纪美术作品的梳理,作为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编纂工作,因上世纪中华民族所经历的漫长与曲折,近现代画坛随之所呈现的前所未有的纷繁复杂,还有艺术市场的冲击、时间跨度小等原因,有其文化的高度、学术的深度、评估的难度,对于由市场机构组织运营的“20世纪美术作品国家档案”项目来说,显然不是其力所能及的。
编纂方式的局限使其失之完备。该美术档案先确定入选档案的艺术家名单,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分批编纂,编纂体例以每位入编的美术家作为独立单元,以他们创作的美术作品作为入编内容,先将征集到并经评估后符合标准的美术作品制作为电子档案,公布在相关网站中,随着作品数量的增加再以独立成卷的形式编辑出版。并且,对于入编的美术作品只著录,不评价,不注重文献。如此简单的编纂方式,仅适用于画家个人的作品整理,从20世纪美术史的角度而言,无论是档案学的体例、学术的标准,还是对于市场的参考价值,都是有重大缺陷的。
学术力量的不足更无法保障其厚重。
2009年10月,该档案工作组高调对外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征集画家作品,无论是国有馆藏作品、入编画家后人所藏作品,还是散落民间的作品,任何藏有入编画家作品的机构和个人都可将所藏作品提交档案工作组。作品一旦被确定为珍品,便可编撰入册。
面向全社会征集作品,以收集画家一生的作品,展现画家创作的全貌,初衷甚好,但构建一套科学完备的艺术品评估体系却是一件复杂庞大的工程。据项目工作组负责人介绍,档案艺术委员会名单包括入编美术家的家属以及研究专家,50余位专家“都是国内研究某一位画家首屈一指的、国内公认的”。不知该档案的学术支持是否是一起并入北京皇城艺术品交易中心运营的文化部原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于2007年5月大张旗鼓成立的该评估委员会,设立有书法绘画评估委员会等8个工作委员会,虽然名单中列出的近200位专家、艺术家大部分是声名在外的专业人士,但成立之初便可谓一盘散沙。如何防止委员们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指鹿为马”、如何对委员的鉴定行为和鉴定结果进行监督等至关重要的内容在评估委员会的章程中都未有体现,因此,该委员会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是形同虚设。
如此这般,在档案工程的作品评估中,又如何解决近现代书画鉴定政出多门的难题?鉴定专家的资质由谁来认证?画家家属的鉴定如何确保准确而不失之于片面?国有馆藏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如何认定?一系列关键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和保障,又如何编纂以去伪存真、正本清源为目的的“学术研究、艺术品投资必备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