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功近利的“烂尾楼”
档案工程的操作模式和发展方向从一开始就与市场利益相牵绊,追求营利便可能无法保障公正。
虽然该项目直到现在还打着“国家财政部、文化部支持”的旗号,虽然项目组一再强调“数据库资料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但其鉴定及收录“程序”却是市场化操作。据了解,送藏品入编的藏家需先缴纳1000元评估服务费用,若藏品被鉴定为真,则需再缴纳2000元入编费。所有编入数据库的入选的美术作品和相关资料,“一些普及型信息向公众开放;专业性信息,实行注册会员制,进行有偿服务;还有一些不适合公开的作品信息,实行保密管理。艺术品公司和其他企业使用这些信息,进行出版发行等业务,须得到相关部门的同意,并缴纳一定的费用。”对此,项目工作组负责人似乎也很无奈:“国家拨款毕竟有限,而想要入编的作品又太多。”艺术品鉴定背后巨大的商业利益,注定这项工程最终还是走向市场运作,这项所谓的“国家档案”不仅名义上,而且实质上也陷入名不副实的尴尬之中。
市场行为不能代替国家作为。国之卷宗,没有国家机制的保障,没有全国学术界的团结协作,单凭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机构来完成对20世纪美术作品的梳理和评估,是不可想象的。20世纪美术档案的编纂,艺术品数字档案的建设,需要跳出急功近利的怪圈,更不能存在挂羊头卖狗肉的猫腻,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档案”,才能成就书画著录史上的巨作。而对于书画鉴定,这个书画收藏和书画研究中一直存在的大难题,无论是国家、社会、民间,抑或个人,要组织、从事书画鉴定,都应踏踏实实地从基础做起,不能从起步就瞄准营利,倘如此,就可能落入不伦不类的境地:名义上的“国家”概念是过去形态,运作中的“档案”概念是简单从事。
像这样国家机构变化产生的善后工作没有及时处理,而被转化为市场行为,且利益为某些个人与公司所得,一方面会伤害国家机构的社会公信力,另一方面则是面临的问题很多,譬如说,国家财政谁来监管?企业行为谁来规范?专家谁来聘用?学术谁来主持?特别是企业如果转行、或者失误,又由谁来承担责任?所以,有关部门不能听任“善后不善”,这个号称是“国家档案”的文化工程,照此下去,可能成为一个“烂尾楼”,此时不收拾,可能会后患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