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专家学者协会会员 王孝先
开本:32开
定价:18.60元
出版:中国新闻联合出版社
作者介绍
王孝先,防化指挥工程学院教授。
1937年12月生。1955-1959年就读于吉林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先后在军事工程学院及防化指挥工程学院从事防化专业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自然辩证法》、《政治经济学》等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
译著有《原子武器》(1963),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方法论》(1992),在军内外学术会议及报刊上发表哲学、经济学、军事辩证法、环境保护等论文50余篇。
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
全 书 要 点
本书依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基本原理和我国改革开放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成果,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范畴和命题,以及认识方法中所存在的疑难进行了探讨。
全书由十八篇构成。
第一篇论述了研究劳动价值论的指导思想。指出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了这一研究课题;研究应该遵循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观点、坚持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为根据的观点和坚持科学精神,解放思思想大胆探索的原则。
第二篇论述了劳动价值论关于商品范畴定义的不充分性。指出劳动产品不是商品的一般规定性,许多非劳动对象也是商品。
第三篇论述了如何认识商品价值范畴。指出经典作家对商品价值范畴的认识存在两种相互矛盾的认识,从而产生了两种关于商品价值的质量观。商品价值的质应该是商品对人的有用性,而不是所谓抽象劳动;商品价值的量是商品对人有用的程度,而不是劳动量。商品价值是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辩证统一。
第四篇论述了所谓劳动二重性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问题。指出劳动价值论提出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同“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共同创造使用价值”这两个命题是相互矛盾的,所谓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不能成立。
第五篇论述了劳动价值论关于从商品中抽象出一般人类劳动的证明在逻辑上不能成立;从生理学意义上理解的抽象劳动不是商品的一般规定性,因而抽象劳动不能成为所谓商品的价值。
第六篇论述了劳动的本质问题。指出劳动价值论所理解的劳动乃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耗费的体能。劳动应该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劳动本身是一种自然要素,并不具有反映人们社会关系的价值意义。
第七篇论述了把商品价值量看作是一定量劳动时间的凝结是不正确的,劳动和劳动时间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二者不具有相互比较和换算的基础。
第八篇论述了劳动价值论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四种不同提法之间的逻辑矛盾。指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不同提法进一步表明劳动价值论的不充分性。
第九篇论述了所谓生产资料在生产中不形成价值的问题。指出这一命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不能予以证明。
第十篇论述了科学技术同价值创造的关系。指出劳动价值论无法解释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价值。
第十一篇论述了劳动不是商品交换的等价基础。指出等价的“价”乃是商品对人们需求有待满足的程度,而不是其中包含的所谓社会必要劳动。
第十二篇论述了商品价值与价格的关系。指出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供求关系的作用下,价格只能随同商品价值的变化而变化,不存在所谓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问题。
第十三篇论述了劳动价值论提出的三种价格形成机制。指出劳动形成价格的机制解释不了非劳动对象商品的价格,而解释非劳动对象价格的机制却能解释劳动产品的价格。
第十四篇论述了如何认识资本的本质。通过对所谓资本总公式的分析,指出劳动力成为商品不是货币变资本的条件,资本不能理解为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指出资本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它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十五篇论述了劳动力能否创造剩余价值的问题。依据劳动价值论对劳动力价值的理解,劳动力不能创造剩余价值。指出资本价值增殖的源泉是市场,而不是所谓剩余劳动。
第十六篇论述了如何认识雇佣劳动关系。分析了资本增值同雇佣劳动关系不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指出雇佣劳动关系是一种商品经济关系,其本质是互利而不是剥削。
第十七篇论述了资本的增值贬值问题。指出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无论是可变资本还是不变资本都会发生增值和贬值,因而所谓不变资本并非必然不变,可变资本也并非由于购买劳动力而必然增值。
第十八篇论述了商品经济中的财产所有权问题。指出财产所有权是商品交换的一个前提条件;商品交换在本质上是权力关系的交换;所有权规律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不可能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开本:32开
定价:
出版:中国新闻联合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