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退役军人、基层村干部、合法商户的多重身份未能阻止他陷入法律漩涡。近日,琼海市嘉积镇村民黎才辉向媒体实名举报称,因拒绝在一份存在争议的土地安置协议上签字,遭到村干部打击报复,最终被以“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判处刑罚。他坚持认为案件定性错误、证据不足,司法程序存在严重瑕疵,多次上诉无果,已向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请求再审。
一封举报信揭开“另有隐情”的判决案
黎才辉,退役士官、党员、嘉积镇翰岭村村民。自2014年起经营一家合法注册的冻品店,深受当地村民认可,并曾被推荐为村干部,连续多年服务村民。
然而,他声称一切的转折始于一次“拒签”。
2010年,村委会组织会议,村书记要求干部集体签署一份关于土地安置的“确认书”,内容涉嫌虚假陈述土地权属。黎才辉拒绝签名,称“不能违背良知”。此后,接连遭遇职务被撤、工商查处、冻品被鉴定为“安全不达标”并被刑拘起诉。
指控证据不实,程序违法?案件引争议
黎才辉在举报信中列举多个“关键疑点”:
一、案件定性存疑:他称自己是合法经营者,仅为食品“经销者”而非“生产者”。依据《食品安全法》第136条规定,如能证明履行进货查验义务且不知情,可免予处罚。
二、检验报告前后矛盾:举报称警方对其冻品的“鉴定通知书”中,除少量品项不合格,其余均符合标准,但最终却被整体定性为“危害食品安全”。
三、法院程序瑕疵:举报材料中指出,其在庭审时多次申请对涉案冻品重新鉴定遭法院无视;再审听证时未通知检察院到庭,也未给予合理解释,违反刑事诉讼法相关程序规定。
四、量刑存在“法不溯及既往”争议:涉案行为发生于2019年8月前,而法院判决中援引的是2022年起实施的新司法解释,明显违反了刑法“从旧兼从轻”原则。
民事赔偿亦成争议焦点
不仅如此,法院同时判令黎才辉向国家赔偿300,050元,并在省级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黎才辉不服,指出其售卖的食品系购自有资质的冷冻食品公司,不应因供应商问题承担全部法律后果。
他强调:“这30多万赔偿金完全是惩罚性赔偿,并非根据实际损害所判。这是用法律逼迫小商户关门。”
“不认罪”的坚持:为了清白也为了规则
2024年7月,黎才辉再次向海南省高院提交申诉,请求再审,并指出中级法院在驳回申诉时“未就关键问题作出实质回应”。他在举报信中表示:“我没有逃避责任,但不能接受一个没有生产食品的经销商,被当成‘制造危害食品安全’的罪犯来惩罚。我只想要一个公平的结果。”
公信力的考验,冤假错案不能轻描淡写
黎才辉的举报信引起法律界部分学者和媒体关注。有专家指出:“如果举报属实,该案在程序、证据采信和适法性方面存在值得推敲的问题,应依法启动纠错机制。”
与此同时,社会公众也普遍关注:“基层干部如果因依法拒绝配合造假而遭打压,是对正义的讽刺。”也有人担心:“普通百姓面对复杂法律体系和强大机构,维权渠道是否足够畅通?”
黎才辉的案件,是一起司法纠纷,更是一次法治信仰的考验。他用一纸举报信,在高墙林立的权力体系中敲响申诉之门。真相如何?期待海南高院的再审裁决,也期待法律给予百姓最后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