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用:创新载体 拓宽功能强活力
一是组织推动,把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成顺应市场的领头雁。合作社党组织利用其自身经济、政策、项目、人才等优势引导合作社实行“合作伙伴+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逐渐形成了“产、供、销、加”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同时,每季召开一次农民专业合作社党组织与理事会联席会议,通报党务、社务开展情况,研究解决合作社经营有关问题,做到“大事同商、小事互通、难事共解”。
二是党员带动,把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成群众心中的主心骨。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动作用,加大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使用。近两年来,党员骨干成员共主办蔬菜、葡萄、冬瓜等种植培训班共26期,甲鱼、黄鳝、龙虾、生猪等养殖技术培训班28期,其中聘请中高级专家授课12次。不少党员“土专家”积极深入到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现场培训、答题解难,深得群众好评。今年,由湘北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的黑皮冬瓜因其皮艳、个大、体态匀称、口感好而远销韩国、新加坡等海外市场。
三是效益驱动,把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成为群众致富的聚宝盆。在优化产业结构上作文章。合作社党组织根据市场要求,制定详细的订单需求,向基地农户提供种籽、种苗、肥料、器材等农业生产资料,从源头上保证了生产资料的优质低价。根据市场变化,合作社2010年共新增水果萝卜、黑鱼等农副品种11个,调优种养面积1.5万亩。在促进土地流转上做文章。采取租赁、调整、入股等灵活多样方式,村集体和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全县按照每亩80-240元的标准,承租流转土地1.3万多亩,有效提高了土地收益。在扩大农民收益上做文章。在合作社党组织的带动下,大多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返聘原经营农户、提供季节性岗位、保底收购、“二次返利”等多种形式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去年,湘北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群众提供的反季节储藏技术,仅蔬菜一项就为入社农户增加收入14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