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不能永远沉睡在博物馆里
本次调查显示,78.8%的人认为,发展传统手工业,首先要提高公众对手工艺品的认知程度;65.9%的人认为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出台相应的保护政策;近半数人建议中小学开设相关课程。
2007年,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至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已有1488位,他们每年将享受8000元的经费补助。“非遗法”草案也正在审议过程中。
在邢兰香的印象中,这几年,人们对老手艺的热情逐渐恢复。曾有个小伙子让她在料器做的骨头上刻两个心,寓意“刻骨铭心”;北京奥运会时,有人做了半个“垒球”送给一名美国运动员;还有怀旧的人,专门到京城百工坊找老式的料器摆件。
尽管如此,在邢兰香看来,就目前的扶持力度,北京料器仅能维持现状,谈不上发展。“这东西不是一下子就能传承的,太麻烦。学,要有条件,有料,还要有煤气,还得有地方。你得天天练,成本太高,还得有人愿意投资。”上海世博会期间,曾有企业找她定做一批数量上万的“海宝”订单,但因没有料、没有人,让别人做她又不放心,最终只做了个样品,如今还摆在店里。
调查中,超过八成的人认为,传统手工艺要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产生经济效益,而不是永远沉睡在博物馆里。但曾有人对此表示担心:流水线生产的传统手工艺品会不会变味?
“成熟的产业应该是呈阶梯状的。最高层是纯手工的,量小的、纯天然的、大师级的经典作品,走的是艺术品的路线;第二层次是手工与机器生产相结合;第三层才是大机器生产、机械复制。第一层次可以给第二、第三层次树立记忆上的标杆,提供趣味上的多样性和灵感。”邱春林说,“不是谁取代谁的问题。”
记者 王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