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是否真的在沦陷,我想谈谈我的经历。
前些天,我回了趟乡下老家,发现村里的很多孩子都辍学了,他们当中的大多数连初中都还没有毕业。这些“转行”的孩子或在家务农或外出打工或游荡于社会、无所事事。经过打听,他们的辍学与家境状况并没有丝毫关系。那么,是厌学吗?表面的确如此!可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在随后的几天里,我的所见所闻给了我答案。
答案一:我在母校———镇里唯一的初中与学生交流过程中,走进他们的教室与宿舍,发现除了课本以外,没有任何一本课外读物,他们说,主要是老师不让看,担心会影响到学习。学校的阅览室则是空荡荡的,除了摆着的一些旧书架外根本就没有书本的影子。而更糟糕的是,走在整个校园里,感觉不到哪怕一丁点精神文化气息的存在。这样的环境,怎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呢?
答案二:村干部曾在两年前倡议过成立一座“乡村图书馆”,以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然而,这事最终不了了之。原因有二:一是村民对此不感冒,二是资金短缺。我这次还特意到村委会去了,办公室很“干净”,只有几份党报和杂志零乱地散落在沙发上,我看到这般情况,只感到十分的寒心。
答案三:回城的前一天,我和家人到镇上逛集市,镇上的变化可真大———街道铺上了柏油,居民楼一栋比一栋高,但唯独不变的是一座瓦盖的土房,那是镇上唯一的一间新华书店。我兴冲冲地走进去,里面的场境却令我失望至极,这哪里是书店?分明是文具店!没有一本新书,有的只是几本字典,封面落满了灰尘。我问店员这是怎么回事,一位自称老板的中年男子回答:“经营文具比卖书赚钱多、赚钱快!”
我终于明白,村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辍学的孩子,他们不是输在自己的意志上,而是输在大人们的疏忽上。真不知道,“现代文明”要到什么时候才会真正惠及农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