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管理服务委员会主办 纠错热线投稿热线
您是第 8388607 位访问者    投诉
您现在的位置:专家学者网 >> >> 正文阅读

“三难”挡路,新农村建设怎么办

——河北邯郸市33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调查与思考
作者:新华社记者 宋振远 杨守勇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0-12-30 17:00:56

  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近年来各地遇到一系列难题:“以工补农” 的载体如何培育?怎样打通“以城带乡”的对接渠道?如何既要农民“住得好”、又要防止“被上楼”?

  作为全国落实科学发展观试点城市,河北邯郸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探索值得关注:在“三个确保”(农民主体地位、农民土地权益和耕地不减少)基础上,以新型农民社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力促资金、土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发展要素“回流”农村,使330个示范村取得“破茧化蝶”般的成效。

  如何“住得好”又不“被上楼”?

  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城乡发展规律

  多年来,农民的房子盖了拆,拆了盖,10年一个轮回,挣点钱大都浪费到重复盖房上。“有新房无新村。”在魏县王营村,村支书张守书形容农村住房建设是“周期性财富流失”。2009年,村支部引导村民算起六笔账:“重复建设浪费账”、“新旧投资年限账”、“节约土地增收账”、“统一规划节省账”、“物料进场节约账”、“舒适宜居长远账”,一下子把群众的心算得透亮。结果仅用两年,村民就按新规划,建成新民居266户,已入住一半。

  “就像城里人住房一样,新民居设计时限50年不落后,盖一次房,几辈人住,这是农民一笔巨大的财富积累。”张守书说。

  “建设新农村,新民居是个切入点。”邯郸市委书记崔江水说,市里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村镇布局、新居建设、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四规合一”,从根本上避免了前边建、后边拆。目前,全市330个新农村示范村新居建设红红火火。

  在武安市磁山二街,村里按照节地、节能、节水的理念,建起农民新社区,节地400亩。新居外墙采用保温砂浆覆盖,使每年的采暖期缩短一个月。每户安装壁挂式太阳能热水器,一年四季供热水。家庭电表和气表采用磁卡充值结算,节能省钱。这个村真正实现了住房城镇化、管理社区化、生活现代化的转型。

  “要把好事办好,必须走民主决策程序。”邯郸市委常委、农工委书记魏吉平说,为避免出现“被上楼”,市里强调,建设新农村,农民是最大的主体,干部和企业不能“替民做主”,拆不拆,怎么建,坚持由农民或农村集体说了算。

  从规划开始就给群众参与权和监督权。在魏县王营村,搞新居规划时,干部组织召开党员会和群众代表会,大家在会上提出“五户联建、自由结组”的方式,由村集体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村民出资、自选户型,群众代表进行工程监理。结果单户220平方米的二层新居仅花8万多元,比各家单独自建房节省近5万元。

  邯郸市一些县入户调查时发现,农民“上楼”主要有三个担心:一是担心从事农业生产不方便,二是担心生活成本提高后难以承受,三是担心土地权益被侵夺。对此,邯郸市明确提出,农民居住方式的转变,应与生产方式的转变相匹配。引导农民“上楼”,优先针对就业和收入以非农产业为主的城郊村和富裕村。

  在肥乡县三里堤村,村支书徐清伟说,村里以每平方米668元盖起一批新居楼,每户地热供暖,安装温泉洗浴,部分群众入住后,生活档次提升。“最初没要房的村民眼红了,催着村里再建新居。”

  资格查询
  领导关怀
  • 习近平接见本会顾问庄炎林
  • 副会长张上塘一行拜访老领导
  • 名誉会长周铁农接见委员会领导班子
  栏目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