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补农”如何补?
培育多元市场载体,高效承接工业“反哺”
走进曲周县近郊白寨村,崭新的路灯和错落有致的新民居,让人恍如进了城。
“我们是村企共建,典型的工业反哺农业。”邯郸中道实业公司董事长王孟堂说。因为返乡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之路,王孟堂被群众和上级推举为白寨村党总支书记。
“以工补农”必须培育高效对接的载体。为此,王孟堂注册成立新农村建设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深度合作,计划投资6.8亿元,租赁集体和村民土地,建设生态养殖、鸡蛋深加工和蔬菜大棚等现代农业项目;白寨村新建的“中法环保生态养猪基地”,被当地列为“一号富民工程”,集繁育、饲料、屠宰和沼气发电于一体,已培训首批30名农民上岗。项目建成后,可为新社区1500户居民家庭提供沼气。
“白寨模式”再造了以工补农的市场主体,通过整合企业资本、技术、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实现了发展要素向新农村的“净回流”。
如果说白寨村是“以工补农”发展现代农业,那么,永年县广府东街则通过“以工补农”做大农村旅游产业。
宋福如是河北硅谷化工公司董事长,他看重广府古城“太极圣地”的历史品牌,近年来筹资上亿元启动了古迹保护、仿古民居、太极广场等十大工程。其中,集生态、旅游于一体的仿古村落已初具规模。配合仿古新居建设,宋福如把村民搬迁节省的老宅基地开发成仿古商铺,大部分低价出让给村民经营,加上规划建设的其他工程,最终可安置2000多村民就业。
此外,邯郸一些县乡还通过制订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推动农村产业改造升级。在磁县东光禄村,家家户户从事废旧塑料回收加工,产品上百种,但由于收购、加工、水洗等过程分散无序,出现了污染环境、恶性竞争问题。2009年县里调研后,引进浙江景明循环产业集团,投资9亿多元进村建设塑料循环经济示范区等项目,推动产业升级。磁县县委书记李德进说,“以工补农”是个新课题,怎么补更有效需要机制创新。否则“以工补农”很容易流于口号。
为搭建“以工补农”的多元载体,除了国家直补、政府配套、企业参与等模式外,邯郸市还进行了多种探索。
专业合作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种组织创新。近年来,邯郸市鼓励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对接,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成安县琦丰蔬菜合作社引进工业化、标准化经营模式,近年来租赁和吸引农户入股土地500亩,发展蔬菜大棚和养殖园区,建设蔬菜交易市场和分级车间,亩收益达2万元,是传统种植模式的几倍。
邯郸市农工委常务副书记陈向阳说,推动城乡一体化,不能以牺牲农业和环境为代价。农业受益于工业“反哺”,邯郸成为全国小麦、棉花、玉米等优势产业基地,实现粮食连续7年增产,市里因此提出“吨粮市”目标。预计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