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带乡”如何带?
拆除城乡二元之墙,力促城市资源下乡
一壶清茶,几把折凳,待到三弦、二胡、锣鼓悉数到场,新型农村社区的群众便轮番上场,戏剧、快板、相声……亲切的乡音,演绎着身边的人和事,激活了“基层文化的死水”。
磁县曲沟村老农王岚朱说:“每周有一次村级文化活动,每月在文化广场还有乡级活动,如今1年看的演出比过去10年还多。”
邯郸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贾永清说,近年来,邯郸盘活城市文化资源下乡对接,启动百万农民共建“欢乐乡村”活动,推出上万名乡土文化人才和一批民间文化团体,把文化工程“种”进农村社区。
“以城带乡”重在“带”,重在把城市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让农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但一些地方打着“以城带乡”旗号,其核心目的不是为了农民,而是将农村建设用地“统筹”为城市用地指标。个别地方甚至“只要土地不要人”,这是 “土地的城镇化”,不是“农民的城镇化”,是“夺农”而非“补农”,值得警惕。
为防止这类问题, 邯郸市提出,农民进入新型社区后,仍然保留“三件旧衣”(宅基地、林地和承包地)。同时,各地应创造条件再发放“五件新衣”,即将城市住房、就业、社保、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接入农村新型社区,缩小农民与市民之间的“保障鸿沟”。
涉县是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县,县委书记范保平说,2010年前11个月,县财政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资金达3.6亿元,占全县可支配财力的45%。
武安市探索“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统筹管理机制,市财政每年按每村平均1万元的标准将专项经费拨付到乡镇,推行“村收集—乡镇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农村环境大为改善。
“新农村建设规划到哪里,部门支持就要跟进到哪里。”陈向阳说,近年来,市里提出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着力构建一体化的路网、电网、水网、信息网等,加快了“同城覆盖”进程。2009年以来,全市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达20亿元。2010年市财政用于农村医疗、养老和低保的支出达10亿元,同比增长30%。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邯郸新农村建设的重点还集中在330个示范村,并非所有村庄都取得“破茧化蝶”般的成效。但记者也看到,这个市正以每年约100个村庄的速度推进,希望就在前方。
(据新华社石家庄12月2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