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抒发书者情性,用笔墨构筑艺术,用线条传递出丰富的艺术信息。书者,抒也;它是书法家内在性情的外在表露,因此,不同书家的作品会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不同的笔墨技法是不同书法风格的外在表现。不同的书家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追求,有不同的阅历、经历、学历和不同的文化内涵,这些对形成书法风格的影响则更为深刻。而出生名门的小冰——“博学多才,为人低调,淡泊名利,和蔼可亲,他的书法作品就像他的人品那样端正干净……”
小冰对书法有着自己独特深刻的见解,用功亦勤,尤以行、草书见长。他的书法的特点,突出的是两个力,一个是“活力”;一个是“骨力”。而在求“活力”求“骨力”上,小冰的见解以及他的书法实践和他的书法作品,能给人以一种愉悦舒畅的感染力,犹如一泓清泉流入您的心田……
小冰的书法“富贵高雅、圆润丰满、神融笔畅,鹰望鹏逝,信之自然,龙腾凤起,灵动自若,有行云流水之妙,富摄心注目之情”。这段评价正是“活力”的最好的注释。小冰的行草给人的感觉就是:优美流畅,婉如江河,大气磅礴,生龙活虎,总是经得起推敲,耐看、好看,愈看愈轻松愉悦。
很多书家取得书法的成就,是在继承传统熟练打好基本功的基础上实现的。“活力”是小冰作品风格中突出表现。而他的独特又在于他的求“活力”方式。他更多的是从理念上寻找“活力”,他认为要把书法写活,首先是人要有“活力”,默守陈规,人活得不自在,就会把自己紧锢住,在这种精神状态下求书法中的“活力”是求不来的。
书法中的“法”,包含两层意思:一个是指写字的法则规范;另一个则是指书法艺术的创作方法。在学习书法时,要把这个“法”当作法规;而在创作时,则应把这个“法”当作方法、手段。作为方法、手段要服务于创作,要服从运转灵活和气脉畅通。挥洒自如才能“心手双畅”,气脉畅通才能更好地表达性情。情性表达出来了,才能算是真正的“活”。
小冰执笔方法就是顺其自然,他不要刻意去追求某种执笔法,只要书写流畅感觉好就行了,在用笔上他是采取中锋为主,中锋与侧锋并用,也就是中锋立骨侧锋娶姿。这与众不同的方法不是为了哔众取宠,也不是为了刻意求变,而是源于书写自然的需要。他在创作中把轻与重、虚与实、燥与润、刚与柔、方与圆、提与顿、顺与逆、翻与绞交替运用,注意抑扬顿挫,疾徐有致。于是一幅幅“龙蛇竞笔端”的作品被业内外人士所称颂。他对“活”的度非常注意,既要让书法作品“活”起来,又不是一味地去求“活”。
在创作中小冰注意到“法”,不放过作品的细节,而又不以古之“法”和自己惯用的写法为定势,而是以作品的整体气势为统摄,让其能随势生发出新的内容,这有利让情感自然地驱使笔,常出现意想不到之笔。这就包含着无“法”的因素,这就是他的书法作品所以能有“活力”的关键。而情感之笔不能不加节制,需要理性之笔加以调节。若把一时的情感创新之笔,泛泛地用于作品之中,使字的结构支离,虽然求新求变之意表现得甚切,却难以脱离“鼓努为力”之态,就少一份自然天成之趣,这种“活力”是小冰所不取的。
在书法力感的追求上,小冰看得很重,看法也独特。他认为古人常说的“笔力”、“骨力”,常被今人看作是笔画所表现出来的力感。他说:笔画所表现出来的力感,固然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字的结构和章法中所表现的“力”则是合力、整体气势之力,是对书法力感起决定作用的。因此,他主张用“书法力感”一词代替“笔力”的说法。他把古人所说的“骨力”看作是整个骨架之力,而不是孤立地追求单个笔画的力。这样他对“力”的探求,就更广泛、深刻。而在“力”的表现上,他不排斥采取藏头、护尾、直画、方笔、硬折、顿挫等等容易生“力”手法。很多人求书法的力感较多地、甚至是偏爱上述这些容易表现”力”的形式,这样去创作,作品呈现出来的“力”,就像相朴运动员、举重运动员那样是给人以力感猛、力感显露的表现形式。在他的行书作品中,尤其是榜书作品中,也采用这些表现手法,起笔斗峻,住笔涵敛,迅起稳住,险起平收。而他在“力”的追求上更多的是采用协调之力、含蓄之力、柔中见刚的“力”。
因此,小冰的书法作品所呈现的“力”不是蛮力,就像体操运动员、跳高运动员那样,是灵巧而富有弹性的“力”。“力”感不足的书法作品当然是不足挂齿的,但是,书法不是力感的竞赛,而是看其所表现的力,是否合符作品的情调、书者的心境。书小桥流水一类的田园诗句,用极猛的“力”去表现,显然是不合适宜的。书法中的“力”是象征旺盛的生命力和追求向上的精神,而这种“力”的度要把握得适当。这个“度”, 小冰在书法作品中是把握得适到好处的。
由此可见,小冰是既注重传统,又不被传统所缚;既吸收了当代艺术界的新鲜气息,又不执意过火,完全信自自然,这正是他所追求的,也正是他的风格所在,这正如“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他走他自己的路,用他对人生以及对书法的感受融汇到他的作品中,创作出更多精美的作品来,衷心祝愿小冰用深情的笔书写出人生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