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实行户籍制度,主要考虑农业现代化水平和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业生产主要靠劳动力,农业劳动力涌入城市会损害农业生产。现在看来,这么多青壮年进城务工,老人妇女在家种地,对农业产量似乎也没有太大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记者:我们推进城镇化,要让农民在城市留下,让留守儿童、留守妇女都进城。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进城是不是比青壮年农民更难?
肖金成:主要问题是城市要给妇女工作岗位,给儿童提供教育,让家庭买得起房,还要能享受平等的社会福利。这些都需要政府积极创造条件。相比青壮年入城打工,全家落户的确是更大的挑战。
城镇化要少征地保耕地
记者:农民都进城了,谁来种地又会成为新的问题。
肖金成: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农民进城,知识、资本和科技下乡,让更少的人耕作更多的土地,这就要求土地必须要规模化经营。
记者:您之前提过,在城镇化过程中保护耕地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肖金成:首先,城镇规划和建设要集约化,要尽可能少征地。征地少了,就有更多耕地留下来。比如说,现在中国城市每平方公里也就承载七八千人,除北京上海外很少超过一万人。香港是多少?两万!
其次,要减少农村建设用地。农民进城了,宅基地就可以考虑恢复成农田。比如重庆现在实行的“地票”制度,拍卖“耕地占用权”,通过市场化的途径,实现占补平衡、增减挂钩,就是一种宅基地、耕地、建设用地三者有效转换的尝试。现在农村建设用地五倍于城市建设用地,是很浪费的。所以,要坚决禁止城里人到农村买房。
城镇化是为了谁?为了大多数人。我们是农民占主体的发展中国家,有那么繁重的城镇化任务,没有条件在城市建设中豪华奢侈。城镇应该“经济适用”,不能太奢华,不能只满足少数人对城市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要求。
推进城镇化是脱贫根本措施
记者:您认为城镇化才是扶贫的良方。
肖金成:现在通行的扶贫模式只看到了贫困的现象,没有看到贫困的根源。帮农民修路、盖房子,给农民捐款捐衣服,这都不是扶贫。很多扶贫过后的村子,农民住着新衣服住着新房子,照样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