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悉尼早高峰大堵车
伦敦:巧用“拥堵费”“智能系统”双手锏
为了解决交通拥挤,伦敦市政当局从2003年2月17日开始,对进入市中心8平方英里范围内的车辆,从早晨7点到下午6点半征收5英镑的“进城费”。提高燃油税也是英国限制汽车使用的重要措施之一。另外,为缓解每天早晨上班高峰期交通阻塞的情况,英国政府采取措施,限制家长每天用私家车接送孩子上学。在英国,许多家长都用私家车送孩子上下课,有些学生的家距学校只有1公里左右,也要父母开车接送。统计显示,每逢学校放假,英国主要街道高峰期堵车数量减少五分之一。有关专家指出,家长用私车接送孩子是造成高峰期交通阻塞的原因之一。
伦敦城市面积很大,但核心区域范围并不大。高楼大厦和著名景点以及金融中心等集中在这一核心区,因此也是伦敦控制交通流量和减少拥堵的最重要的区域。在限制城中心区域交通流量方面,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收取“交通拥堵费”,这已成为一项颇具地方特色的经验。
伦敦中心区划有一个巨大椭圆形区域为拥堵区,周一至周五从上午7时到晚上6时进入该区域需缴纳拥堵费。从距离该区域的几英里远的地方就不断出现醒目的大红色“C”字提示标志,告诉你距离收费区还有多远,不需进入收费区的车辆可以及早改道。接近收费区时显示有醒目的红色“C”字标志频繁出现,不必进入该区域的车辆仍有机会改道行驶。越过地面标有红色“C”字标志即进入拥堵区,你的车辆将被自动拍下车辆牌号,你必须尽快缴纳“拥堵费”。当天缴纳费用为每辆车每天8英镑,交费一次当天即可多次出入。如果第二天缴纳即需付10英镑。因此,对许多伦敦居民来说,在开车时必须注意前方是否有标注字母C的收费区,一旦越过界线,便须交纳“交通拥堵费”。
这项政策从2003年开始实施,根据伦敦市政交通管理部门提供的数据,在实行交通拥堵费政策后的一段时间里,进入收费区的车辆减少了21%,相当于每天减少7万辆车,而在收费时间段乘坐公共汽车的人数上升了6%。当然,对此举也存在不小的争议。
目前,智能交通系统也在伦敦不断投入使用。伦敦市政府近期宣布,可能会在2010年底对“交通拥堵费”收费标准和收费区域进行调整。据说,在伦敦西部可能不再划为收费区的地方,将采用一种名为SC O O T的智能交通控制系统,优化交通指挥。该系统通过在路面下埋设传感器,收集车流量信息,并传回控制中心由计算机处理,然后发布红绿灯变化信号。根据传感器埋设的位置,这一智能系统能估计出车辆开到有红绿灯的路口需要多长时间,以及前方排队等交通信号的等待时间,从而根据实际情况发布信号。
巴黎:交规严格 没有“害群之马”
巴黎有严格的交规,更有严格执行交规的驾驶人和行人。汽车与行人严格按照交规办事,不抢不超,相互礼让,不存在“害群之马”横在路中间,谁也动不了的问题。
巴黎街道环岛多意味着出口多,一遇拥堵,选择也就多,不会同挤一个“独木桥”,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到2公里长的香榭丽舍大街就有两个大环岛和几个小环岛,协和广场的环岛有6个出口,凯旋门星形广场环岛则有通向全法各地的12个出口。而环线上的进出口很密,随时进出,非常方便,尤其入环时,直线上的车会互相交错礼让。消除了人为造成的拥堵障碍,驾车人的“心路”自然顺畅。
巴黎的地铁比较发达,50米之内大多能找到站口。不少地铁中心站又与轻轨、城际、公共汽车站和出租车站连在一起,且在周围建有大型地下停车场。这些立体交通联网不仅保证了大量人员分流,而且对驾车人来说,可根据当时的路面通行状况,在节点上提供了改变通行方式的选择,从结构上解决了不受堵车影响,可按时到达目的地的可能性。>>>详细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