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管理服务委员会主办 纠错热线投稿热线
您是第 8388607 位访问者    投诉
您现在的位置:专家学者网 >> >> 正文阅读

徐益修:从寺街走出的国学大师

来源:南通日报  2014-12-03 16:52:54

  徐益修,名昂,字益修,号逸休,1877年农历十月初十生于南通寺街号书香世家。

 

  毕生致力于国学研究,集前哲大成的现代易学大师、声韵学大师、国学大师。自1929年起,专著单行本陆续问世,上世纪年代初汇集为《徐氏全书》出版,其研究成果一直得到当代国学界很高的评价。

 

  寺街上的华王庙后有一株枝叶茂盛、树龄数百年的银杏树,这就是南通四才子之一、近代国学大师、南通人称之为“徐大夫子”的徐益修和他的弟弟古琴家徐立孙的故居。徐益修的孙子、南通市一中的语文退休教师、年届古稀的徐放至今独守老宅。谈起祖父徐益修,徐放说:“记忆稀薄,爷爷去世时,毕竟我才5岁。后来也是从父母亲那里听说爷爷舐犊情深,对我疼爱有加,还常常摇着摇篮哄我睡觉。长大后,在父亲的教导下,我开始接触到一些爷爷的著作,充满敬畏与怀念。”

 

  徐氏祖宅旺代有人才出

 

  徐氏为南通大姓,“宋淳祐间元屠通州。徙江淮民实之。吾族自高邮迁通,盖当其会,迄今七百年矣,始迁者不可考,谱断自文爵公始”(《徐氏全书·休复斋杂志·记家世》,作者徐益修)。照徐益修所记,南通徐氏为明文爵公之后。因早在宋代便徙迁通州,故徐姓住宅大都在南通旧城六桥之内。历经七百多年的繁衍,徐氏后裔有经商的、当官的、读书的,人才济济,遍及各行各业。

 

  寺街也有多处徐宅:小巷18号东西院的徐宅,大巷7、8号的徐宅,寺街1号的徐宅,寺街16号的徐宅,胡家园6号的徐宅,育婴堂巷2号的徐宅,新群巷1号、武胜巷19号的徐宅……其中为尊的当推寺街59号的徐氏宅院。据家谱所载,居寺街59号的徐益修为文爵公第十一世长房长子长嫡孙,曾任徐氏族长。按照中国传统观念推测,寺街59号当为南通徐氏祖宅。

 

  徐放向我们介绍,此宅原占地约二亩,内有大小房屋六十余间,天井十二个,大小花园两个,现其基本轮廓仍存。此宅的特别之处是与内院隔断的三个独立的大厅,三个厅由南而北依次纵列在一条直线上。第一个厅的东边,为一排厢房,南边原为一空场,植有四棵银杏树,后遭火灾,只剩一棵至今尚存,已有300余年。

 

  经中间的花厅(即徐益修的书房),向西是一小花园,鹅卵石铺地,从小花园向后,经一条小巷,可到达第三进正屋。西边与厨房相连处有口明代水井。位于最北边的横向连排两院为正屋,为整个宅子最高处,意喻着代代高。除最后一排正屋,换姓为徐益修的老师管仲谦居住外,其余房屋仍为徐氏后裔所居。

 

  据传,此宅为读书人的风水宝地,以前每逢州试便人满为患。据徐氏后人说,只要在此宅住过,哪怕是在厨房的条凳上睡上一夜,至少也能中个秀才。

 

  得祖先庇荫,徐氏代有人才出,从清代台湾道台徐宗幹到近代国学大师徐益修,从持家理财的徐家会二奶奶到淮海实业银行经理徐赓起,从南通徐氏昆曲社到中国四大古琴家之一徐立孙的梅庵琴社,寺街徐氏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历经‘文革’,以及后来有3间屋子被收为公房,现存大小房屋还有18间是为我们徐氏家族的房产。”徐放告诉记者,“你现在所看到的,我独自居住的6间正卧是经我手反复大修过三次的。虽然老宅年代久远,寺街小巷弯曲狭窄运输也极不方便,但我坚持原宅原建,也是因为对祖辈怀有着深切的感情。”

 

  资格查询
  领导关怀
  • 习近平接见本会顾问庄炎林
  • 副会长张上塘一行拜访老领导
  • 名誉会长周铁农接见委员会领导班子
  栏目最新